21世纪初出乎人们意料的变化是中国的崛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动乱后走上建设道路的中国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于是引发了“中国模式”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讨论。与100年前不同,这回问题竟然由西方提出。10来年前还在问“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美国学者,最近从2008年中国成功执行“限塑令”和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千人舞蹈讲起,把中国的高效率说成是“集体主义的中国赢了个人主义的美国”,建议让中国模式在美国“试运行一天”,甚至进一步提升到“思维地理学”来说中美差异。面对这番新奇的议论,我们完全缺乏思想准备。100多年来,所谓东西方文化比较,谈的都是我们的短处,人家的长处,难道现在变了?
谈论东西方文化,比较有底气的还是日本人。日本学者比较“寿司科学与汉堡包科学”之后的结论,是“各有千秋”;他们提出“世界文明800年周期说”,其意思是当今的全球文明中心在东移。而中国不同,我们讨论东西方文化是170年前被鸦片战争逼出来的。面对国破家亡的威胁,有志之士迸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要求实行社会变革,扬弃传统文化。与之伴随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百年来快速、频繁的文化反复,“尊孔”和“批孔”就是一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里,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全面否定和再否定,会让是非、善恶的概念,如此频繁地经历180度的翻转。
反复过多的后果,一方面是文化支柱的损坏和精神信念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文化如同流水,历来从高处向低处流,高度发展的文化向较低文化扩散。而我国对原有文化过度否定,以致人为造成了文化洼地,一旦闸门打开,泥沙俱下一道涌来的外来文化,很快赢得了盲目崇拜;在“洪水”冲击之下,文化反思已成当务之急。历史表明,文化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最佳环境,相互交流而又相对独立,对外开放又保持特色,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或今天的西欧。当今世界在文化上的一边倒,并不见得是好现象。(www.xing528.com)
随着亚洲经济的复兴,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重新确定已经提上日程,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百余年来,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和内部动乱的年代,没有可能心平气和地分析。随着繁荣稳定时期到来,终于出现了文化反思的机遇: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必须扬弃的糟粕,哪些是有待发扬的精华?好几位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都表示他们的创新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在新条件下对传统古文化作重新认识和“信息挖掘”,是中国创新路上的“法宝”之一。譬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这固然不利于早期分析科学的发展,但对今天的系统科学整合研究,这种思维方式有没有优势可以发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