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其实是以深海为主。水深超过2 000米的深海占据六成,而所有的大陆加起来还达不到三成。隔了平均3 700多米深的海水,人类对海底地形的了解还不如月球,甚至不如火星的表面。人类关于深海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二次大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先是发现地球上最大的山脉在海底,这才弄明白地球表面分成板块,生成板块的海底山脉上会喷出热液,板块消失在海沟底下会引发地震。后来在深海发现了地球上居然还有第二个生物圈:与我们依靠氧气和光合作用的生物圈不同,深海的“黑暗食物链”见不到阳光和氧气;甚至在几千米深海底下的地壳里,还生活着依靠地球内部能量的“深部生物圈”,这个黑暗的微生物世界居然占地球总生物量的30%。可见开发深海资源的潜力,远远不只是石油和天然气。
但是资源不等于产业,深海产业究竟是什么,几十年来并不明确。最先注意的是金属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洋的锰结核(多金属结核)走红,接下来是海山上的钴结壳,最近的热点移到大洋中脊热液口的金属硫化物,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转入正式的商业开采。现在最为引入注目的,反倒是新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即所谓的“可燃冰”。据估计“可燃冰”中碳的储量将超过全部矿物燃料的总和,有希望成为未来能源的主体。最近,日本又发现太平洋深海底的稀土资源,据说可采储量超过陆地1 000倍。可见,海洋产业向深海拓展既有极大的潜力,又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海洋产业概念的不成熟,反映的正是人类认识海洋的局限性。(www.xing528.com)
意义更为深远的突破,发生在30多年前的东太平洋,在那里发现了上面所说的深海热液和地球上第二个生物圈。与我们以氧气和叶绿素为基础的有光食物链不同,深海“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还原环境下的硫细菌。这种“另类”的生物对人类究竟有什么用处或害处,目前还不清楚;清楚的是我们原来的海洋概念要纠正,深海海底决不是地球上各种过程的“终点”。海底原来是“漏”的,从海底向大洋深处不断冒出来自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海洋是双向的,海里既有自上而下还有自下而上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深海资源的潜力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预料,今天深海发现的国际竞争,也就是几十年后海底开发之争的前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