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成分差异:瀛海探经及科学人文随笔

海洋成分差异:瀛海探经及科学人文随笔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只是指其主导作用的部分,决不是说以大陆为特色的华夏文明就没有海洋成分。纵观历史,华夏文明中的海洋成分始终只是作为插曲和补充出现,难以形成主流,而且这种传统贯穿至今。我们还可以举出数不清的实例,证明中国古文化中有丰富的海洋成分。与此相应,两种不同类型文明中的海洋成分也各不相同。

海洋成分差异:瀛海探经及科学人文随笔

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只是指其主导作用的部分,决不是说以大陆为特色的华夏文明就没有海洋成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远航,首推2 200多年前的徐福下东洋。但这种为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航行,很难说是海洋文明的标志。纵观历史,华夏文明中的海洋成分始终只是作为插曲和补充出现,难以形成主流,而且这种传统贯穿至今。从时间上看,郑和西洋是一次典型的跨出大陆、走向海洋的壮举,却只能昙花一现,以悲剧告终,这恰好说明中国传统对海洋文明的容忍度。从空间上看,沿海地区几千年属于“蛮夷”之地,从沿海多山地区到海上甚至海外发展的居民,长期被视作“另类”,属于化外之民,不受政府保护。与西欧一些国家的国王、海盗与商人联合起来向海外殖民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们还可以举出数不清的实例,证明中国古文化中有丰富的海洋成分。[16]但是,难以证明这是华夏文明的主流。例如,战国时期邹衍的“大九州说”,认为儒家所称的中国,只占天下的九九八十一分之一,反映沿海的齐国文化中,对空间广阔性的认识。管仲、邹衍的观点的确具有海洋文明的特色,但统一六国的是代表内陆文明的秦国,不是齐国。几千年来统治中国思想的是儒家,不是阴阳家

与此相应,两种不同类型文明中的海洋成分也各不相同。在内向型的中国大陆古文明中,海洋常常作为一种抽象或者负面的因素出现,通常与蛮荒甚至灾难联系在一起,连神话都不例外庄周逍遥游》中的大海“北冥”“南冥”,及其中可以互相转换的“鲲”和“鹏”,无非是极言其大,并无具体所指,属于哲学的议论而不是自然的描述。《山海经》中的“海经”“荒经”也是指遥远的极边地区,重点在于怪诞事物,而涉及海洋的最佳内容莫过于“精卫填海”的故事:炎帝女儿在东海溺死后,变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想把东海填平。几百年以来,出海者朝拜最勤的是“妈祖”,便是传说中宋朝福建莆田的女子林默,成仙后变为海难的救星。因此,这里有抽象且哲理的海洋,也有具体的海洋,而具体的海洋往往含有悲剧成分。

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有生动活泼的海底故事:《封神榜》中的哪吒闹海,《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水晶宫,既不抽象,也不是悲剧。然而,这些想象中的海底世界,与陆地并无区别,孙悟空打进东海的水晶宫,照样献茶喝酒,看不出有海水的模样;而哪吒大闹龙宫,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更与陆上没有两样。明朝《东游记》讲八仙过海,也有火烧龙宫,“铁拐、洞宾放出葫芦之火,须臾之间,东洋火炽,竟成一片白地”。这些神话里的海洋,只是把陆地搬到了海底,是一种抽象的空想产物。古希腊神话中也有众多有关海洋之神,从海神Poseidon到Oceanus与Tethys夫妇,而这类神话往往具有实际航海生活作为基础,不只是凭空的想象。例如,希腊神话中的舍伦(Siren)女妖,这种人首鸟身的女妖在海边岩石上唱歌,用甜美的歌声蛊惑航海者溺死,反映了爱琴海区日中太阳的可畏,在“无风的沉静”中的午睡具有生命危险。[17]同样,19世纪法国的凡尔纳(Jules Verne)如果没有海洋知识,根本不可能写出像《海底两万里》那样的科幻小说,这类小说也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产生。(www.xing528.com)

从具体的人物身上,也许可以更好地看出两种文明的区别。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差不多早一世纪。两位都是创有统一大业的旷古伟人,但是对海洋的态度各异。秦始皇尽管也曾“东临碣石”,还派遣徐福东渡求仙,但他的兴趣在山不在海。亚历山大大帝却总是向着远方未知世界,去发现新土地,探寻新海域,不仅曾经派遣舰队考察阿曼海、波斯湾红海,临终前还安排人去考察里海是否同黑海相通,而且身体力行,传说曾经亲自潜入海底进行观察。我们也可以举艺术家进行比较:明朝的苏州才子、画家唐寅(1470—1523)和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属于同时代人。唐寅的山水画和仕女画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极品;而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达·芬奇,却不仅是艺术家,同时又是发明家、科学家。他笔下的大洪水具有流体力学的内涵,它的人像和马像都具有解剖学的基础,更有趣的是他留下了潜水服的设计图,直接为探索海洋做出贡献(图3)。[18]

图3 达·芬奇画的(A)人腿、(B)洪水和(C)他发明的潜水服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学术界,重视实践,亲自动手,与长期沉湎在科举制度下只注重“务虚”,不重视“务实”的中国学术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值得指出的是对海洋的观察,16世纪瑞典Olaus Magnus所作的北海海图Carta Marina(1539年),不但表示了海岸与海洋动物,而且所画的海冰的分布与涡流也被现代的遥感观测所证实,具有高度的科学性[19]对海洋的兴趣,也反映在现代和近代政治家身上,美国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参加过海洋深潜器的设计,虽然他的方案未被采用。近代史上,东方的日本也是以海洋为特色,1975年裕仁天皇参观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了解深潜技术;1987年,当时的平成皇太子不仅参观还钻进了Alvin号深潜器。[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