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于把现在地球上的现象认为是标准,其实错了,地球系统有很多不同的状态,而现在的地球恰恰处于非常特殊、非常罕见的状态。前面说过,大约两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大冰期,直到今天许多地貌的特征还没有恢复过来,还处在“劫后余生”的状态;如果放眼整个地球史,就可以看出今天的特殊性。
在整个地球史中,大部分时间两极都没有冰盖,称为“暖室期”;只有少部分时间有冰盖,属“冰室期”[24],通常只在一个极有冰,而像今天这样南极和北极都有冰,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的,在地质史上所占的比例不到1%(如图7A所示),也就是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大约在一亿年前,那时恐龙还没有灭绝,由于地幔物质的大量往上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现在的三倍,高纬度的温度比现在高15℃左右,属于典型的暖室期,两极都没有冰盖。距今五六千万年起地球逐渐变冷,这是根据深海海底底栖有孔虫壳体中的氧同位素比值测出来的(如图7B所示),表明深海海底和高纬度区海面的水温下降了大约15℃。[25]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变冷?有两种假说,一种认为是洋流变化引起的,另一种认为是高原隆升造成的,我们不妨看看这两种说法。
图7 地球历史上的冰盖
A.暖室期与冰室期;B.冰盖的形成:新生代6 000多万年来全球变冷,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比值变大,冰盖增大,温度下降
1975年英、美科学家提出:“6 500年前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板块都与南极洲相联,该区的洋流是径向循环,能将低纬区的热量输送到南极洲,南极洲气候并不冷(如图8A所示);后来板块漂移,南美洲、澳洲移走,使南极洲周围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洲的热隔离,越来越冷,终于出现冰盖(如图8B所示),使地球进入“冰室期”。[26]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另一种假说,认为当今地球上的主要高原都是6 000万年以来隆升形成的,包括南、北美洲西部,非洲东部和我国青藏高原,其中尤以青藏高原最为重要。高原隆升可以改变大气环流[27],而更重要的是前面所说的增强风化作用,消耗大气中的CO2,减少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变冷。大气中CO2含量降低的说法已经有独立的证据支持,现在的问题是尚待查明高原隆升与洋流变化各起多大作用。
图8 南大洋演变的气候效应假说
A.距今5 300万年前:南美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相联,南极周围海水可以与低纬区交换;
B.距今2 100万年前:南美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分开,环南极洋流形成,南极洲处于“热隔离”状态
地球上这种“暖室期”与“冰室期”的交替旋回,曾经出现多次,但每次进入“冰室期”后还会回到“暖室期”;进入“暖室期”后还会回到“冰室期”,不会失控。[28]而这种周期性交替现象在太阳系中只在地球上存在,邻近的金星、火星都没有这种情况。现在地球表层温度是15℃,有液态水,是迄今所知唯一的蓝色星球。而火星表面温度为-60℃,已经处在极端的“冰室”条件;金星表面温度为+460℃,属于极端的“暖室”状态。现在金星的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其中98%是CO2,金星CO2是地球的26万倍,而且还有25千米厚由硫酸形成的云层,是一种“温室效应”失控的环境。[29]只有地球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简直像一个超级生物,所以20世纪70年代英国就有人提出“盖娅”(Gaia,希腊神话中的地球神)假说,主张研究“地球生理学”。[30]其实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这只不过是圈层间的协同演化,并非只有把地球神化才能解释。
地球演化的早期温室气体也非常多,38亿年前生命起源时地球的大气圈还属于还原性,以CO2为主;而今天这种O2远多于CO2的氧化性大气圈,是三亿多年前陆生植物发育、改造大气成分后才形成的。[31]关于这种地球演化早期时生物圈的面貌,又是靠深海研究提供了线索。深海调查发现在2 500米深的洋中脊海底,有冒出“黑烟”的高达10米的“黑烟囱”,这就是所谓的“深海热液活动”(如图9所示)。海水沿着洋中脊海底的裂隙下渗,到四五千米深处与熔岩接触,升温到三四百摄氏度后,密度由1.0降到0.7,因质轻而上升;由于充满了细颗粒的金属硫化物而呈黑色,使上升的热液犹似“黑烟”。硫化物在海水中结晶出来形成烟囱状,这些黑烟囱迅速生长,很快倒下,形成一片金属硫化物矿床。这是今天正在形成着的活的金属矿床,对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是深海海底的又一资源,美国、德国等都在取样研究。[32]现在已知的深海热液活动区分布广泛,东海冲绳海槽就有多处发现。[33]
图9 深海热液作用
深海热液区更加有趣的是热液生物群。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沟,发现在黑烟囱区分布着独特的深海动物群,引起了轰动。[34]热液区生物的密度比周围高1万倍到10万倍,可以比作深海沙漠中的绿洲,其中最有趣的是可达2—3米长的管状蠕虫(如图10B所示),这些蠕虫既没有口也没有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如图10A所示)。在2 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根本没有阳光,不可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温度高、压强大,硫细菌从热液中取得地热的能量,支持着这种特殊的热液动物群,除蠕虫外还有瓣鳃类、螃蟹等。[35]而且热液动物的新陈代谢特别快,远远高于靠阳光生长的生物群。(www.xing528.com)
图10 热液生物群
A.热液蠕虫并无口、消化器官与肛门;B.长达2.5米的深海热液蠕虫;C.活的热液蠕虫群
深海研究的结果发现今天地球上有两类生物群、两种食物链(如图11所示):一类是我们习惯的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支持的,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靠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
另一类则是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高温和黑暗的环境下靠化合作用维持:
这两类生物群的能量来源和合成有机质的机理完全不同,在地质历史上的地位也大不相同。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大气属于还原性,不可能有靠光合作用的生物群,相当于现在热源生物群、依靠地球内热的生物,是当时地球上唯一的生命。[36]
图11 “有光食物链”(上)和“黑暗食物链”(下)
这类生物中,最重要的是细菌。黑烟囱表面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细菌(如图12所示)。这些细菌不仅分布在热液区,也发现于深海海底下面的地层深处,被称为“深部生物圈”(deep biosphere)。1993年在北海海底以下3 000米、在阿拉斯加海底的石油钻井中,都发现有热液细菌,从岩芯中不受污染的中央部分,有热液细菌在温度100℃下生活。[37]大洋钻探在太平洋5个航次中发现深部地层中有细菌分布,如日本海在水深900米的海底以下518米处每平方厘米沉积中含有1.1×103枚细菌。按此推算,如洋底以下500米以内的地层中平均含有微生物量为1.5吨/公顷,则全球洋底以下的深部生物圈生物量相当于地球表层生物圈的1/10[38],占全球微生物总量的2/3。深部生物圈生活在极端特殊的条件下,高温高压而且生存空间极小,新陈代谢极端缓慢,实际上处于休眠状态,但已经活了几十万、几百万年。[39]它们在生物技术上的价值不可估量,将向人类提供现在完全不了解的基因库;而且在生物学理论上有极大意义,最近在火山喷发区也发现有此类细菌,很可能与我们寻找的外星上生物有共同点。
图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看黑烟囱表面布满的细菌[40]
在地球40多亿年的历史上,形成含氧量接近现代水平的氧化性大气圈,只有近3亿多年;在此后的冰室期/暖室期旋回交替中,冰室期只占小部分时间;冰室期中冰期的时间长度远大于间冰期。可见今天的地球系统是处在一种异常的时期,“将今论古”常常会导致错误,而简单地以现在推测未来也未必正确。只有了解地球系统变化的机理,才有可能对气候和环境的未来进行推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