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他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父亲指着院子里的十八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十八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有点飘飘然了。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父亲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
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是受用。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十八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父子二人被人们称为“二王”。
想一想
1 王献之为什么在刚刚写完一缸水的时候就飘飘然了?
2 父亲为什么劝导王献之说“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www.xing528.com)
3 为什么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夫之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
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齐名,一个被称为“书圣”,一个被称为“书亚”,世称“二王”,对后世影响很大。王献之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勤学苦练,狠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可能。“十八缸水”是一种象征,既包含成功的艰巨性,又包含目标的具体性,同时也说明一个人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精湛的技艺,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来打好基础。
小朋友们,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一种叫“毛竹”的植物?这种植物在种下的前五年,几乎看不出来有高度的变化。一旦过了这五年,毛竹就会急速狂长,六个星期内长到二十七米高。原因就在于毛竹用前五年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根部,拼命地将自己的根部系统扩大,尽可能地使根部得到足够的空间。
因此,做任何事,都要向毛竹一样,先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1.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的大楼都要从平地修建起来,再卓越的功勋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2.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因为课本主要是讲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到其他的课外知识。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这些课外书中的知识同样很有用。
一句话心灵启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