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529年,意大利人本尼狄克(Benedict)在罗马附近建立修道院并为其制定管理制度时,便把读书当作使人信教和修行的一种手段。同时代的,古罗马政治家、学者、修士卡西奥多鲁斯(Flavius Magnus Aurelius Cassiodorus Senator)在为修道士编辑的百科全书式的专著《宗教文献和世俗文献指南》中编写了一份解题书目,并第一次强调世俗文献对基督教的重要性[1]。可以说,西方阅读推广最初的推动力量是教会,他们认为阅读是教徒坚定宗教信仰、培养美好品德的重要手段。17世纪初,德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诺德(Nord)正式提出:“图书馆不应该只为特殊阶层服务,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许多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凭借自身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成为大众学习和生活的有力助手。
1807年,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莱廷格(Martin Schrettinger)首次提出“图书馆学”,标志着现代图书馆学的诞生。同时,阅读推广思想伴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逐渐在各种图书馆学思想和潮流中生根发芽。1823年,安东尼(Anthony)在《少年宗教指导》上发表文章《少年阅读小组》,讲述了一个具体的阅读推广案例,详细描述了一群9~15岁的少年自发组织的图书阅读交流探讨小组,小组成员每周在属于他们的“小图书馆”里聚集一次,共同阅读他们喜欢的藏书或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在每周聚会时,每个成员还捐赠1分钱给“小图书馆”作为图书采购经费。安东尼高度赞扬了这群少年热爱阅读的精神,并倡导其他家庭引导孩子们参与或模范学习,通过阅读提升少儿们的知识、素养和品格[2]。(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