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使用“immune fitness”词条尚不能在全球权威检索系统中找到相关文献,2017年仅Pubmed和PMC系统即可查阅到上万篇文献。与之相关的词条有免疫刺激(immune stimulation)和免疫增强(immune enhancement),与之相反的词条是免疫抑制(immune suppression)。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immune modulation)则是免疫刺激、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的总称。
为理解“immune fitness”的含义,不妨举例以下临床现象: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一次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1名有临床感染症状的病例,就有大约100例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者;10万名感染者中,多为轻-中度,仅1~4例为重症病例或死亡。我们知道感染是宿主免疫反应和致病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同一致病体引起不同的临床结果,一定是宿主免疫反应的差异所致。适宜的免疫反应是既能消灭致病体,又不引起炎症反应(免疫病理)。在上述的现象中,隐性感染无疑是对宿主的最有利免疫反应,此即“免疫适宜”(immune fitness)。(www.xing528.com)
免疫适宜这一新概念的重要意义在于再次强调:免疫系统除防御功能(抗微生物/肿瘤等)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维持宿主恒定。传统抗感染免疫主要考虑清除微生物,因而强调免疫增强效应。其实免疫反应是一把双刃剑:防御性免疫反应和炎症(免疫病理)。显然,过分增强的免疫反应将导致部分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过度活化和免疫网络失平衡,引起严重的炎症。许多严重致死性感染的临床表型均为严重炎症反应,如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EB病毒引起的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殖(HLH)等。换言之,过度免疫应答引起的严重炎症反应可能是疾病的致死原因。按照新理念,使用免疫调节剂(包括食物及药物)的目的是:帮助宿主对付来自体内外各种刺激时,尽可能产生免疫适宜,包括免疫增强反应和免疫抑制效应,即双向调节。有人将此称为“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也可用“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一词。免疫调节(增强或抑制)主要考虑的是影响免疫反应过程,而免疫适宜重点在免疫反应的终极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