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清楚地显示,出生后的早期环境包括营养,也是成人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环境暴露,如早期婴儿饮食,被认为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发育和功能。肠道菌群在健康免疫应答的建立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用共生细菌对婴儿肠道进行延迟定植或微生物区系的改变,是免疫变态反应性慢性疾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的高危因素。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免疫偏离可能是肠黏膜在早期阶段细菌压力不足的结果。在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各种表观遗传修饰,可以解释后期免疫和总体健康状况的异常编程。虽然表观遗传学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编程作用还有待证实,但似乎存在一个婴儿易受伤害的窗口期。例如,用单一细菌物种恢复微生物分布,可能对预防和治疗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有效,但只有在新生儿期发生时才有效。上述观察结果表明,益生菌具有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的潜力,可以有效地预防慢性免疫介导性疾病的发展。益生菌的确切作用机制还有待充分了解,但可以假设,益生菌的生物功能可能是表观遗传修饰的结果。益生菌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发酵食物中的化合物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研究益生菌对SCFA生产的影响和SCFA的表观遗传作用将有助于了解微生物与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SCFA中的丁酸酯是人体膳食纤维微生物发酵的主要终产物,在维持肠道稳态和整体健康状况中起着重要作用。丁酸对胃肠道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抗炎和抗癌等多种功能,在人类医学中具有很高的治疗潜力。鉴于益生菌在生产SCFA中的作用,益生菌可能是预防或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另一种方法。一项随访至7岁的纵向前瞻性研究显示,早期暴露组合,包括分娩方式(阴道或剖腹产)、孕产妇孕前BMI和婴儿期抗生素(小于6个月龄)使用,可影响儿童发生超重的风险,这种效应可能通过微生物菌群的建立和多样性的影响来解释。Wang等发现肠道菌群依赖性的代谢性磷脂酰胆碱代谢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提示适当的益生菌干预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在这方面,重要的是在产后饮食控制的动物模型中评估特定营养素对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影响,母乳喂养的益处可能是能在婴儿肠道中建立有益菌群,且不论菌群的来源是什么。(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