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退休之前一直在想,如何帮助那些死去的人还原真相。为此我特意归纳了“八问原则”,每当面对尸体,就在心中反复问自己。我在之前的拙作中也写过,这里略加补充,再和大家简单聊一聊。
所谓“八问”,指的就是:
一问时间(死者是什么时候被杀害的)
二问地点(死者是在哪里被杀害的)
三问凶手(死者是被谁杀害的)
四问同伙(凶手是否有同伙)
五问动机(凶手为什么要杀人)
六问死者(死者是谁)
七问方法(死者是被如何杀死的)
八问结果(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这就是我归纳的“八问原则”,有点类似写文章时需要注意的“5W1H”[4]。也许有人看到这里会疑惑:“有几项不应该是警察的工作吗?”从职责上说确实如此,但我认为监察医也应该有这种意识。只有心中时刻提醒自己,才能在尸检、解剖时发现问题,才能“听到”死者的声音,从尸体入手,把握案件的整体脉络。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这“八问”。
尽可能准确地推定死亡时间有助于锁定犯罪嫌疑人。
当街无差别行凶者另当别论,大多时候,犯罪时间是模糊的。周围人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死亡时间关系着犯罪嫌疑人是否有不在场证明,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尤其当我们没能第一时间发现尸体,过了几天案件才逐渐浮出水面时,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死亡时间。就算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将死亡时间精确到几时几分几秒,只能通过尸体的情况判断大约经过了多久。
不过尸体腐败与很多因素有关:案发时是夏天还是冬天?案发地属于炎热的地区还是寒冷的地区?死者身材是胖还是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腐败的快慢。
法医学就是一门从尸体上的细节推导出事实真相的学科。
关于死亡时间,还有几个小知识想和大家分享。
人死之后,身体不再产生热量,体温就会慢慢下降,直到与外界气温持平。一位法医界的老前辈——平濑文子曾调查了2778具尸体的直肠温度,写了一篇名为《论直肠内温与死后时间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实用价值非常高的文章,我在工作中也有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外界温度为20℃时,死亡后的前5小时内,每小时约降低1℃;5小时至24小时内,每小时约降低0.5℃。”
这个结论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也可以帮我们大概估算死亡时间。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比如当外界气温不是20℃时又会怎么样呢?
不过和尸体腐败相类似,尸体体温下降也取决于当时的气温、案发地的环境、死者的体格等诸多因素。由于死者生前的体温不尽相同,有人是36℃,有人是38℃,所以我们在做出判断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所有条件,经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直肠内温与死后时间的关系
(基于东京都监察医务院平濑文子的统计)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因缺乏压力而沿着血管网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这就形成了尸斑。如果一个人仰面死去,那么血液会集中在背部,进而透过皮肤呈现出斑块。
人死后平均2小时开始出现尸斑,20小时后程度最深。尸斑通常呈红褐色,皮肤颜色越深,尸斑的颜色也越暗。黑人身上则不怎么显现出来。
我刚才说过,如果一个人是仰面死去的,那么血液会集中在背部,但由于肩颈部、臀部承担了身体的重量,血管遭到压迫,没有血液流入,所以尸斑经常出现在没有压迫的腰部。
如果一个人上吊自杀,血液就会集中在下半身,尸斑也会出现在下半身。倘若悬吊的尸体的腰部出现了尸斑,那么就很值得怀疑了——因为死者可能是仰面死去后再被人吊起来的。
有人将凶杀伪装成自杀,也有人将自杀伪装成病故,但尸斑却做不了假。
此外,一氧化碳中毒和冻死的人的尸斑会呈现樱红色,也是很好的判断依据。
人死后一段时间内全身肌肉松弛,随着时间推移,一两个小时之后出现尸斑,肌肉也会逐渐变得强直、坚硬,各关节慢慢固定下来,20小时左右僵硬程度最高。
那么是不是尸体所处环境的气温越低,就越容易出现尸僵?
其实不是的,而且恰恰相反:温度越高,尸僵产生得越早。
至于尸僵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人死后肌肉里的三磷酸腺苷[5](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分解、糖元[6]降解、乳酸增加,这就导致尸体僵硬。
那尸体究竟从哪一部分开始僵硬?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正如我前面所说,越是疲劳的肌肉越容易出现僵硬。通常来说,人死后或者意识模糊时,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瞳孔括约肌等肌肉麻痹,大小便会失禁,瞳孔也会放大。
上吊的尸体很多时候会失禁。
如果不想被别人看到这副模样,还是不要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好。
曾经有一家媒体找到我,希望我能从法医学的角度鉴定拳击漫画《明日之丈》的最终集里,主人公矢吹丈是否真的死在了拳击场上。矢吹丈在与拳击界的王者荷西·孟德萨对决之后,坐在椅子上,耗尽全身力气的场景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么他最后到底有没有死,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作为一名监察医,我给出了“还活着”的答案。
我的解释如下: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虽然矢吹丈垂着手臂,肌肉似乎已经松弛了,但他依旧保持着坐着的姿势。如果他以这个姿势死去,由于头部的重量,他的身体就会前倾。既然他还能控制自己的肌肉,就说明没有发生尸僵。此外,如果他已经失去意识,就很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但画面上并没有,由此可见,他只是劳累过度而已。
时代不断变化,现在连漫画里的人物都需要我们来鉴定了。
尸僵出现以后,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尸体逐渐腐败。随着时间的推移,僵硬程度慢慢缓解,腐败程度不断增高。
人活着的时候会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而伴随生命的消亡,有机物转换成无机物(钠、钙等),尸体会慢慢变成无机物,化作土壤。这一过程的开始就是腐败。
尸体腐败的程度也取决于周围的环境。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Casper法则”[8]——如果将尸体在空气中的腐败速度作为基准,那么“水中的腐败速度是空气中腐败速度的1/2,泥土中的腐败速度是空气中腐败速度的1/8”。不过刚才我也说过,环境对腐败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这个法则也仅供参考。
我们还可以通过胃里残留食物的消化程度判断死亡时间。
以日本人的饮食为例。饭后10分钟左右,食物就开始从胃向十二指肠转移,这个过程持续两三小时。当然,这也取决于食物的状态、个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精神状况。通常来说,液体状食物转移得更快,固体状食物反之,尤其是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更容易在胃部停留较长时间。
饭后30分钟左右,和食物一起向十二指肠转移的还有胆汁,食物会被染上黄色,故而粪便也呈黄色。人进食以后,胆囊内的胆汁会减少,而空腹时储藏在胆囊中的胆汁会增加。
随着腐败过程的进行,尸体内部就会产生以硫化氢、氨为主要成分的腐败气体。血红蛋白与硫化氢结合产生硫化血红蛋白,人的皮肤也会呈现污绿色,尸体会因腐败气体而膨胀起来。我将这种状态的尸体称作“青鬼”。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这些“鬼”都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并非标准的分类方法。
接着尸体会逐渐变为赤褐色,形成“巨人观”[9]。 我将这种状态的尸体称作“赤鬼”。腐败程度继续加深,尸体就会变成黑色(黑鬼),最后只剩下白骨(白鬼)。
腐败程度也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有时在炎热的夏季,不过几天时间尸体就可能化作白骨。
苍蝇会在尸体口、鼻、眼眶等处产卵,24小时后,卵就会孵化出蛆进而侵蚀身体,这也是导致白骨化的原因之一。蛆虫的成长速度很快,平均四五小时长1毫米,四五天便可化为成虫。苍蝇7~10天后重新产卵,开始下一个循环。
对于监察医来说,蛆虫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蛆虫的长度,推定死亡时间。当然,蛆虫的成长速度也和季节、气温有关,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有些尸体被发现时已经成木乃伊了。
在尸体开始腐败之前将其风干,体内的水分就会蒸发,进而形成干尸。一般来说,木乃伊更容易出现在沙漠等空气流通较好且干燥的地方。但只要条件适宜,哪怕是家里或者宾馆也能制作出木乃伊,比如此前就有人在日本发现了木乃伊。
如果尸体在腐败之前没有被风干,而是形成了有油腻感的固态蜡样物,那就是“尸蜡[10]”,这一过程被称作“尸蜡化”。和木乃伊的形成条件恰好相反,尸蜡需要低温、潮湿的环境,比如浸泡在冷水中。尸体的脂肪先水解为甘油与脂肪酸,脂肪酸再与冷水中的钙、镁、钾等离子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皂化物。
不论是木乃伊还是尸蜡,形成过程都需要3个月左右。像日本这种四季分明、气候变化比较快的地区,即便人们能发现这种不同寻常的尸体,看到的往往也是一半木乃伊或者尸蜡化,另一半却腐败了的尸体。(www.xing528.com)
在了解这些小知识之后,我们再回到死亡时间推断的话题上。
死亡时间对案件的侦破极其重要,它不仅是识破伪装的关键,也关系着犯罪嫌疑人是否有不在场的证明。比如当我们在尸检现场听到这样的话,“我昨天晚上10点还见过他,他肯定是那以后被杀害的”,如果我们能推算出较为准确的死亡时间,就能很快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在说谎。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问”。
确定死者真正的遇害地点也非常重要。
抛尸现场不一定是案发现场,尤其是从河里打捞出尸体,必须先搞清楚他是落水身亡的还是被人杀害后扔进河里的。关于这一点,尸体也会告诉我们答案,具体原理我会在后文里说。
此外,如果我们在东京湾发现一具尸体,除了要查明他的死因,还要分析他是在东京湾里溺死的还是在河里溺死后漂到东京湾的。
人体内的盐分浓度与血液、汗液差不多,约为0.85%;而海水的盐分浓度为3%~5%,比人体高很多;河流等淡水环境不含盐。由此可知,如果一个人在海里溺死了,他身体内的含盐量就会增加,与之相反,在河里溺死的则会下降。只要检测出尸体血液里的盐分浓度,就不难判断出他是在哪里溺死的。
有人也许会觉得,调查凶手的身份难道不是警察的工作吗?事实上,监察医确实不参与抓捕凶手的过程,但有时也能从尸体判断出凶手行凶时的心理状态。如果能推导出犯罪心理画像[11],就有可能推进案件的侦破。
我曾做过很多起案件的犯罪心理画像,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一旦有什么离奇案件发生,媒体就会来寻求我的意见。
经常有警察在尸检现场问我:“凶手是单独作案还是团伙作案?”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但只要细心观察,也能找到突破口。
如果尸体身上有伤,那么这些伤是怎么形成的?被拳打脚踢?遭钝器殴打?还是死者自己摔了一跤?……有时伤口也会告诉我们:凶手不止一人。
很少有人会在杀人时更换凶器,如果一具尸体上出现了不同种类的伤口,就要考虑凶手可能不止一人。监察医要及时将这一信息告知警方,以推进案件的侦破。
如果警方逮捕了一名女性,并认定她是一起碎尸案的犯罪嫌疑人,也许会有人提出质疑:她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办得到?肯定有同伙。
但女性孤身一人行凶碎尸的案子确有发生。
1994年(平成六年)曾发生过一起“福冈美发师碎尸案”[12]。当时,不少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认为“凶手要么是残忍的心理变态,要么对死者怀有深深的怨恨”。但是在我看来,“这类凶手多为女性”。有不少人支持我的观点,“上野说得有道理”,甚至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凶手之所以会选择如此残忍的手段,是因为她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避人耳目。只有偷偷处理掉尸体,才能躲避警方的追捕。将一具完整的尸体丢掉实在太容易引起别人怀疑,即便下刀时内心再怎么害怕,为了活命也要尽可能将尸体切成小块。
而这种心理更容易出现在“弱小的人”身上。
此外,这类凶手通常不会和其他人商量自己的杀人计划,所以单独作案的概率比较大。
监察医检验尸体,是从医学的角度调查死因,一般不考虑凶手的犯罪动机。
所以在尸检现场,警方最先想知道的,是这起案件是否属于凶杀案。“他是怎么死的?”“他什么时候死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才会问“他为什么要杀人”?
尸体有时会告诉我们凶手的大致情况:心怀怨恨的熟人?素未谋面的无差别杀人犯?抑或强奸杀人犯?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犯罪动机,或者说目的。搞清楚了这些,案件就更容易分析了。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在昭和时代,虽然也有藏在陌生人家里的强盗杀人和强奸杀人,但大多数人行凶是因为钱或异性纠纷。不论哪一种,他们的犯罪动机都十分明显。
然而现在,情况则有所不同。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无明确动机杀人”出现在人们眼前。
无所谓杀的是谁、只要杀了人就行……也许在凶手看来,“想杀人”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但这类凶手和被害人没有什么交集,是有计划谋杀还是无差别暴力?会出现两个极端,也使案件容易成为悬案。
确认死者(被害人)身份是展开调查的第一步。
只要确认了死者的身份,我们就更容易找到他与凶手之间的接触点,进而通过调查他的经历,最终锁定凶手(前文提到的“无明确动机杀人”则不在这个范围内)。
但有时,确认身份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飞机失事、电车脱轨、地震、海啸……当许多鲜活的生命消失于一瞬,确认身份就变得尤其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找出死因,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将遗体准确地交到他们的亲属手上。
这类案件通常会用到DNA鉴定技术,比如2017年(平成二十九年)的座间九尸案。
那么在DNA技术普及之前,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有人在捕捞金枪鱼的渔网里发现了一条鲨鱼,而鲨鱼的胃里有一截人类的右手。为了搞清楚这只手是谁的,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人死了多长时间、死者的血型、死因以及职业等。
我们利用X射线观察骨骼形状,并通过对比手骨的形状、长度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别,大致推断出他的年龄与性别——男,五十多岁。由于死者的指纹呈螺旋形状,和西方人相比,这种指纹多出现在东方人手上,所以我们认为他是日本人。此外,他血管肥厚、手掌皮肤粗糙,所以很有可能是体力劳动者。
最后,我们综合考虑了断手被发现时的情况,并结合“断裂的肌肉组织出血较少”这一特征,认为他“死后才被鲨鱼吞食,断手在鲨鱼胃里存在1~2天”。
一只断手足以告诉我们这么多信息,但遗憾的是,这些信息还不足以确认他的身份。这起案子就这么不了了之了,断手后来被泡在福尔马林里,留在了监察医务院。
如果找不出被害人是谁,案件就难以推进。
为了早日破案,监察医要竭尽一切所能。
1990年(平成二年),日本首次将DNA鉴定技术运用到案件侦破中。
不过当时人们是想通过这项技术找出凶手,但自那以后,DNA技术也被应用到确认死者身份的环节。
人类所有细胞的细胞核里都有DNA(脱氧核糖核酸),其排列顺序就是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一般来说,遗传信息各不相同,因而我们才能通过DNA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做亲子鉴定。
只要有一滴血、一根毛发就能完成这项工作。
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DNA采集库,所以只能对比两份DNA是否一致,而不能通过死者的DNA或者现场遗留的凶手的DNA判断他们是谁。
勒死、殴打致死、分尸、毒杀……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个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就是监察医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火灾现场发现的尸体一定是被烧死的,水中发现的尸体一定是溺死的。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有时反而是凶手的圈套,但只要仔细观察尸体,就能发现一些玄机。
如果一个人是被烧死的,那么他死前一定会吸入烟灰、一氧化碳等物质,气管会附着黑色炭末,血液里也会检测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但如果是死后焚尸,死者被抛入火中时已经停止呼吸,气管中不会附着炭末,血液里的一氧化碳也呈阴性。
所以火灾现场发现的尸体都必须经过解剖,就是为了确定死因。
凶手为了隐藏杀人手法,常常在尸体上做一些伪装,焚尸就是手段之一。他们认为只要把尸体烧掉了,就不会留下证据,大家也无从判断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但我在后面会做出具体解释——无论尸体被烧成什么样子,都逃不过专业人士的眼睛。
尸体会亲自“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死的。
我在前文反复强调,只要具备专业知识并秉承认真细心的态度,就一定能发现遗留在尸体上的蛛丝马迹,最终揭开真相。但有时,真相也会出人意料。有这样一起案例:
一位年轻的主妇跳楼自杀了,尸体上有很多伤口——并非坠楼导致的,而是被人打的。
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位主妇不是跳楼自杀,而是在争执中被人推下来了。警方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主妇生前确实和丈夫发生过激烈争吵。丈夫破口大骂:“你怎么不去死啊?!”妻子回应:“那我死给你看!”然后她就从楼上跳了下来。隔壁的邻居也目击到案发的一瞬间。
所以即便主妇身上有拳打脚踢的痕迹,这起案子依旧被定性为自杀。
显而易见的表面背后可能藏着出人意料的隐情。
对于监察医而言,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被表象迷惑,要时刻铭记上述“八问”,深入分析案件,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才能揭开层层迷雾背后的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