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宋 姬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文言文艰涩难懂,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不仅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缺少动力,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也经常是束手无策。现行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小学阶段“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并确定了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落实课程目标。事实上,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为了化繁为简、一劳永逸,习惯性地把文言文教学归为静态的陈述性知识教学,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字词解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理解中心。在课堂操作层面,他们往往把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参照注释和字典等逐字解释、逐句翻译、串讲疏通,第二板块则是按照教参依葫芦画个瓢,解决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课堂外,学生能通过熟读背诵出文章和注释等,并能熟练完成与该文配套的练习题即可。这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重视刷题的教学方法看似重“言”又重“文”,其实是使文言文教学走进了“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死胡同。照本教注释,使学生学习无兴趣;照本教思想,教师教学无活力。可以说,照本宣科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受文气、训练思维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对文章、文化、文学知识的学习。表面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简单了,实则是教师忽视文言文文本解读、疏于文言文教学建构、无视文言文教学价值的体现。(www.xing528.com)
经过几轮教改,如今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要在参考手中“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词义、推敲句意、披文入情,使学生品读出文字的生命力,提高欣赏文言文的能力,进而感受厚重的语言文化魅力。教学时,既要用好手中的“本”——教材、字典、教参等资料,又要合理地建构教学内容,在“文”和“言”融合的教学中呈现文本的学习价值。而要从“照本宣科”的板块式教学方法中走出来,我们不妨可以在文言文的几种用笔上寻找切入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