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

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文言文文学的经典性对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或者重视不够,或者教师本身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不高,导致文言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将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来处理,使得太多的文言作品失去其文学经典的魅力,这也是文言文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让文言文教学返璞归真

我国现代以来的语文教材,选文向来主张“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再加上文言作品本身的特点,在一代又一代的时间冲刷之下,能广为流传的作品,多是精华。如张中行所说:“富有精华,这是文言的另一种积极价值。”而且经过多年语文教学的反复“试金”,形成了很多已有定评的典范作品。这些“精华”与“积极价值”是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的,对学生的成长,是终身受益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不能过于注重词语解释而忽略了对文学美的赏读,不能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对内容美的领悟,不能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教授而淡化了对形象美的品味,要依靠经典阅读教学,依靠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从中吸取各种文化营养,完成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和精神生活的建构。

如教授《张释之执法》,我采用比较学习,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选文进行对比。有两个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五卷 汉纪六》)

生1:《史记》中说了两次“吾马”,后面只说了一次“吾马”。

师:再具体点。

生1:《史记》中说了两次“吾”,说了三次“马”。

生1:《史记》中说“吾马”就是强调“是我的马”,就是想暗示张释之“我是皇上”,但在后面张释之还是没有给皇上面子。

师:这里的“吾”对应下面的哪个词?

生1:天子。(www.xing528.com)

生2:皇上说“吾”,张释之说“天子”,谁怕谁是吧,这个很有意思。

师:两者相比较,有什么体会?

生3:《史记》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师:对的。还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史记》是“良久,上曰”,《资治通鉴》是“上良久曰”。

生4:一个孤立的“良久”,气氛紧张。

生5:“上良久曰”太平淡,就是陈述事实。

生6:细细想想,内涵很丰富。文帝生气,释之静等,空气凝滞,气氛紧张,左右观之。

师:说得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了!司马迁十分擅长选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富于特征性的动作,来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气质,增强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所以,《史记》是一部史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教材为什么选择《史记》版本而不是《资治通鉴》版本,是有原因的。

再如《小石潭记》的教学。此文的经典性不仅体现为语言、意境的优美,也体现在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上,作者将自己委婉、曲折的情绪投射到了景物描写之中。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思考:全文共五段,能否删去一段?大多数同学会毫不犹豫选择删去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理由是交代同行之人,和文章的关系不大。这时,教师请同学们读第4段并追问:既然是同行者有五人,为何说“寂寥无人”呢?又为何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呢?学生答曰:被贬永州。教师再引导学生读1—3段并问: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感受吗?经点拨,学生逐渐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是由“乐”到“伤”,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寂寞空虚,是贬谪的客观原因带给他的主观感受。关键的转变在文章第3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是看不见的意思;“不可知其源”,不知源头。这样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的心绪。下文出现“凄”“寒”之字,是因为作者被贬永州,由清冷的自然风景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因而感到寂寞、空虚,黯然神伤。此乃“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最后一段介绍同行者,更加深了这种感受:尽管有一位好朋友、一位同贬之人、自己的亲弟弟,但都无法消退自己的寂寞冷清之感。

其实,文言文文学的经典性对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或者重视不够,或者教师本身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不高,导致文言文教学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将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来处理,使得太多的文言作品失去其文学经典的魅力,这也是文言文难以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