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授课班级: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二(6)班
师:谁知道“苏轼”名字有什么内涵?
生1:苏洵给他的两个儿子写了家书,他对苏轼的期望是,仕途上能够发挥他的抱负;对小儿子,希望他能安稳地过日子。
师:你知道“轼”是什么意思吗?
生1:《曹刿论战》中有“登轼而望之”,“轼”指车前那个扶手。
师:“望”什么意思啊?
生1:远眺。
师:所以苏轼字子瞻。
生2:老师,我记得苏洵好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名二子说》。如果没有“轼”的话,整个车就不完整。
师:苏洵在苏轼十二岁、小儿子苏辙八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来解释他的名字。“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就是说,轼啊,我担心你不像车上面那个轼一样,不善于掩饰自己。所以苏轼的“轼”字是这样的含义,寄予了一个父亲这么多的想法,苏轼刚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登轼而望”;当他长到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发现他锋芒毕露,有性格,这时候就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
师: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看看苏轼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好,我们一起来读,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断句。你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何在,我会不停地打断你们,然后再给你们纠正。“记”……预备,读!
(生读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停,“但少闲人”这个怎么读?读得慢一点,把它的断句读好。
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但”是什么意思?
生:只是。
(生自译后面的句子)
师:好,再来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你从文章中能读出张怀民是作者的好朋友吗?
生3:我找的句子是“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他前面说“欣然起行”,就是想去夜游,但是他可能想到没有一起玩的人,所以第一个想到的是张怀民。“遂”,就,说明张怀民确实是他的好朋友。
生4:我想补充一下,他知道张怀民在承天寺,就说明他和张怀民还是比较要好的。
师:为什么是“寻”张怀民呢?那说明他对张怀民不了解啊!
生4:是口语。
师:为什么不用“访”呢?(板书)
生5:我觉得“访”更好像是客人来访,比较正式,没有那么亲。
师:那说明他们俩还不能算好朋友,张怀民在哪里干什么他都不知道,还要去寻。
生6:他去寻张怀民,就说明,他事先并没有和张怀民约好,就去了。就是说,如果我和你是朋友,要是关系不是那么亲密,我会说:“喂,我要过来了。”如果极为要好,我就直接过去,不跟你说。(生笑)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鼓掌)同意!
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到没有?
生:寻到了,“怀民亦未寝”。
师:那苏轼心里面怎么样?开心还是失望?
生:开心啊!
师: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一起。
师:那为什么不用“与”呢?“与怀民步于中庭”,可以吧?
生:“相与”是一起。
师:组词。
生:互相,相亲相爱。
生:相知。
师:这个“一起”前面加个定语,说明是关系特别好的人一起。
生7:“解衣欲睡”我觉得应该也能说明问题,他“解衣欲睡”了嘛,再去找张怀民就有一种松散懈颓的感觉,不像他平时在官场上那种端着架子的样子,两个人关系好的话,平时就会稍微随意一些。
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世上缺少像我和张怀民这样两个闲人。(www.xing528.com)
师:什么叫“闲人”呢?
生8:“闲人”就是无事可干,闲着发慌,游手好闲的吧?
师:苏轼弟弟苏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黄州快哉亭记》。(板书)《黄州快哉亭记》中有一段描述,“清河张君梦得”张怀民,“谪居齐安”,被贬住在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在他的房子的西南方向建了一座亭子,“以览观江流之胜”,来观赏江上美丽的景色。“余兄子瞻”,我的哥哥子瞻,“名之曰‘快哉’”,这个亭子是苏轼命名的。然后,苏轼叫他的弟弟苏辙,写了一篇文章叫什么啊?《黄州快哉亭记》。所以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关系确实非同一般!月色如此美好,又有一好朋友相伴,你觉得苏轼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9:很高兴,欣然。
师:就看到一个“欣然”?好,我们再来读一遍,看看他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元丰六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
师:给同学们两三分钟时间,用曲线图的方式把它画出来,不要交流,不要讨论。
(学生思考、作图,教师巡视、交流)
师:我找两个同学上来画,大家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画好的同学不要下去,你要给大家一一解释。
生10:他是“解衣欲睡”的状态,一开始是很平常的。(指着曲线图)这里要有个平的吧!
生10:看到了月色之后,他有了一些感慨,然后“欣然起行”,他慢慢地心情好起来了。之后,因为他找到好朋友了……
师:漏掉了哪个地方呢?“念无与乐者”是什么样的心态?
(学生纷纷回答:心里想,没有和我一起快乐的人啊!)
生10:“相与步于中庭”,他就和张怀民一起欣赏美好景物,达到了最高潮。
生10:然后我觉得就是急转直下的。(继续完成黑板上的图)(生笑)因为“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师:“相与步于中庭”是什么样的感受啊?
生:高兴。
师:高兴?这哪里看出高兴?哪个词语是最能反映感受的?(生纷纷回答)“盖竹柏影也”,对,这个同学说得好,“盖”是什么意思?
生11:原来是,“盖竹柏影”就是苏轼恍然大悟,之前沉在其中,没有醒过来,然后他反应过来,“盖竹柏影”!
师:那你再接着画!(学生修改画图)哦,这样的。为什么始终要掉下来?
生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你们都赞同“但少闲人”反映了是苏轼的最低情绪?(学生纷纷说“是”)
生11: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被贬。
师:那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一年,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名为团练副使,但“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师:这个地方关键是哪几个字?
生12:竹柏。
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柏”,那“竹”呢?
生12: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它们共同的品质是什么?
生12:他这边说竹柏是很坚韧不拔的,后面又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说明当时他的心情并不是真的那么低落,应该是有点儿自勉在里面。因为他就是竹子和松柏,他应该会给自己一些精神鼓励。
师:这个时候“闲人”还是不是处于情绪最低点了?
生12:也不一定,那个时候尽管他被贬官了,他还能看到竹子和松柏,说明他可能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抱着希望的。
师:你讲得有道理。古代文人对竹子都非常喜爱,苏轼曾经写了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竹子和柏在苏轼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你只有理解了这一些,才能看出他为什么这样写。好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读,把“闲人”去掉,和原句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何夜无月”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
师:“闲人”去掉,区别在什么地方?嗯,你来说!
生13:文中的“闲人”突出了他们的情况与其他人不同。他们是更有闲情来观赏这些景致,有一些自勉。
师:难道只有自勉吗?
生14:因为他已经贬谪有一段时间了,感觉有一种自嘲。
师:自嘲?
生14:“闲人如吾”就是自嘲,然后有一点豁达。
生15:我觉得,他说月亮经常都有,竹柏也经常都有,但是少了“我”和张怀民这样的人,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师:说得好,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空明”。
生:清澈透明。
生16:“庭下如积水空明”不光是写那里的景色,还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很空旷透明的。
师:苏轼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这节课仅仅是带来些启发,期待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好好阅读苏轼的更多文章。作业请看PPT(于“教学设计”中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