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清
文言文是“经典”,是民族之瑰宝,同样也是语文教材之瑰宝。往往难以言表之哲思,于文言处只需几字便将你点醒;常常那些复杂深厚之情志,于文言处只要一个副词便将之道尽,文言有其独特的美。
传统经典文体多样,文质兼美,是古代语言的典范,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精髓,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看风景,就是看灵魂”,风景里展示着别样的景致,埋藏着丰富的精神矿藏。
我们中学语文三组在陈小英、谭轶斌两位主持人带领下,围绕文言文教学,在教学价值、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一、价值定位:应对考试,还是传承文化?
学生中流传语文学习有三怕,其中就有“文言文”。为何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呢?原因之一是文言文与学生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不认为学习文言文会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原因之二可能与教师的教有一定的关系。平心而论,由于文言文考试分值占阅读总分的半壁江山,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不可谓不重视。但问题是,在很多教师看来,文言文的得分可以通过大量的背诵、反复刷题训练来实现,于是文言文教学沦为了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其工具性价值虽然受到一定重视,但其文化价值却远未受到重视。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文化教育本应是文言文教学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语文教材中所遴选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文质兼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内涵,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巨大精神财富。
那么,现实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如何呢?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风尚习俗、行为规范等知之甚少,以致阅读文章时难以理解。如在学习《橘逾淮为枳》一文时,学生对“晏子避席对曰”中的“避席”这一动作该如何理解,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认为,晏子对楚王羞辱齐国人的做法非常气愤,以至于站起身来、离开座位要和楚王理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晏子身为齐国使者,面对楚王的侮辱表现得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双方争论不休之际,张贤臣老师适时引入《中国古代汉语词典》对于“避席”一词的解释——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引导学生理解“避席”一词的含义,学生这才深刻地领悟到晏子维护人格、捍卫国家尊严和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再如,只有了解古代室内座次礼仪,才能读懂《鸿门宴》上项羽不可一世的狂傲;只有明白汉节是皇帝亲授、是国家的象征,才能读懂《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所体现的苏武的忠君爱国之心……事实上,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走近古人的生活,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意、读懂先贤的思想。
当下,在多元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不少学生出现了精神迷失和价值观滑坡的现象,他们缺乏应有的文化判断力,遗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一个人如果缺失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一个有民族灵魂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进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全球化环境下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乃民族的精神之根。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古典文学精品是塑造中国人文化灵魂的重要内容,所谓“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尽在其中。
二、教学原则:语言材料,还是文学作品?
文言文教学的“文”“言”之争由来已久,就当下教学状况看,重“言”轻“文”和重“文”轻“言”两种现象均有。重“言”轻“文”者,文言实词、虚词、词的用法、句法特点一一道来,此种“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文言文的学习等同于外文的学习,目标直指“考试”与“分数”。重“文”轻“言”者,抛却繁琐枯燥的各类文言现象,着重分析情感主旨、表现手法,知人论世,拓展提升,与讲解现代文无异,其目标重在“好看”与“热闹”。另有先“言”后“文”者,将字词落实之后,再讲其“文”,这种教法,“文”只能是轻描淡写、走马观花,究其实质仍是重“言”轻“文”。
我们认为,重“言”轻“文”也好,重“文”轻“言”也罢,均失之偏颇。每一篇文言经典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言其文,其作者情志和艺术表现手法,应该是表里相依、和谐统一、缺一不可的,岂可人为将其生生地剥离?在基地研讨中,谭轶斌老师强调,如若先把教材当“语言材料”,再把教材当“文学作品”,这样先“言”后“文”的教学往往高耗低效。学员们也认同文言文教学的一般原则是“文”“言”并重、“文”“言”结合,两者水乳交融,才能同时实现文言文的语言价值和文学价值。(www.xing528.com)
在基地的文言文研讨展示课中,学员们都坚持文言并重的教学原则。近20节课无一例外,都是文和言水乳交融,同时推进。如殷秀德老师在执教《小石潭记》时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较多版本将“水尤清洌”写为“水尤清冽”,你支持哪种说法?学生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冽”为寒冷之意,“洌”为水清之意,哪个字更符合文意呢?学生依据文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逐渐明晰“清洌”更好。第一,那天“日光下彻”,天气晴朗,且不是秋冬季,不可能寒冷,文章只是写水之清澈;第二,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有“似与游者相乐”句证明;第三,下文的“凄”“寒”等字固然有寒冷之意,但本非客观环境寒冷,皆因作者贬谪永州,深感寂寞,故而黯然神伤,感觉“其境过清”,所以用“洌”,而非“冽”。这样,围绕着“洌”字展开全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字义,而且带起了文章的景物描写、作者感情的变化、士大夫的贬谪情怀,纲举目张,体现了文与言水乳交融的教学原则。
三、学习方法:读背吟诵,还是含英咀华?
秉承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上似乎不乏琅琅书声。通过吟诵来阅读、学习经典,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好事。然而无论何事,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有的老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吟诵,却没有开展有效的教与学。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不重整体理解,那么这样的读背吟诵只能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不要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教益,启迪智慧,就连文言字词熟练掌握、融会贯通恐怕都不能做到。假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最终仅仅让学生机械地背了百十来篇文言诗文,那也不过是死的知识,只供炫耀或应考,离文言文教学的初衷实在相去甚远。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采用怎样合宜的教学方法呢?
首先,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整体理解。常言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说明整体理解很重要。整体理解是指在阅读中总体感知、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求局部的推敲、研讨;同时在局部学习中也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整体。谭老师在研讨中提出了“一字经纬法”,即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炼出最能表现主题、情感的,或以此为凭借最能撬动文意理解的高度凝练的字、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一字经纬法”之“一字”就是这“居要”之一言。如肖磊老师教《记承天夜游》,抓住“闲”的三个义项,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最终落实到对“闲人”一词内涵的理解,即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一词反映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但同时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写,也流露出子瞻在贬谪生涯中,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与浪漫情怀。读懂月色、读懂闲人,学生也就读懂了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以及遭遇逆境时的精神突围。再如《兰亭集序》是为兰亭雅集诗集所撰写的序,东晋文人酒会早已有之,为何兰亭集会被称为“雅集”,“雅”在何处?唐汝祥老师带领学生围绕“雅”字,发现了兰亭集会环境之雅,体会到了王羲之写景句式之整齐,语言之精美、质朴、雅致;品赏“曲水流觞”之雅,感受到晋人独特的审美与文化。
其次,文言文教学必须“文”“言”并举,并且追求两者的水乳交融。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举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为教师在分析内容时还会强调字、词、句,而字词、语法的学习一旦脱离语境,就成为风干的语言标本,只有结合语境学习才能准确理解字词。如吴颖芳老师在教苏辙的名篇《黄州快哉亭记》的过程中,带着学生品味“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中的“指”字,“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中的“玩”字,眼前山川美景皆历历可数,惊心动魄之江景竟可闲适赏玩,这些写景文字向我们传递的是作者坦然闲适之心境。在“指”和“玩”的品读中学生心领神会,再与下文议论“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对于苏辙、苏轼、张梦得等人虽遭贬谪却放情山水、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在语境中体会字义、词义、句义,并在此基础上抵达文本核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言”统一,让“文”与“言”相得益彰。
第三,用当代眼光对文言文进行思辨性阅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共存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要用当代眼光来进行思辨性阅读。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当代是一个思想与认识的制高点,它扬弃了历史的遗留,剔除了那些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东西,保留并接受了那些合理的、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形成了较之以往更为辉煌、更加接近真理的时代思想体系。立足于这个制高点,我们的思想就可以更广阔、更透彻、更清晰,因而也就能更准确地审视过去以及当代本身。”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学要强调当代意识,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文言文教学,同样要关注当代意识。
对我们来说,传统文学经典中对真、善、美的颂扬,那些普世价值观永远具有现代性。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包含的勤且艰的求学精神,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传达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等。
但也不完全如此,有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意识观照下具有其局限性,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引入当代学术研究成果激活学生思维,开展思辨阅读。例如近几年,有学者认为《水浒传》宣扬暴力崇拜,以杀人为乐为勇;《三国演义》宣扬权术、官场倾轧、官场文化,这两部所谓的经典,代表了国民性中阴暗而伪劣的部分,实在值得批判。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陈小英老师就把这一观点介绍给学生,请大家发表看法。学生大部分持赞成观点。想想确实,鲁提辖尽管代表了正义,但那三拳作者写得多美啊,完全是欣赏的口吻,林教头在山神庙里被逼出手,杀陆虞侯是用尖刀向心窝一剜,把心剜出来,血腥的场景比比皆是。三国故事中的人物老谋深算,故民间有云“老不看三国”。虽然莎士比亚戏剧也写宫廷阴谋,但莎翁是用大段的独白进行谴责批判,而罗贯中却对权术津津乐道。这些充满时代气息和批判精神的学术新成果由教师引进文言文课堂,给了学生阅读经典的新视角,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当代意识。
综上,文言文教学就其教学价值而言,既要体现语言价值,又要体现文学价值;就其教学原则而言,应强调文言并重、文言结合;就其学习方法而言,应注重整体理解、思辨阅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的风景读懂先贤的灵魂、传统的灵魂,以滋润学生的生命和灵魂,是我们这一代语文老师的历史使命,我们当仁不让,我们任重道远!
(本文是王冰清于2015年12月在“守正 求实 创新——对语文教学原生态的思辨”——上海市“双名工程”文科组专场语文基地展示活动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