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骈文的特点及名篇

古代骈文的特点及名篇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古人把对仗整齐的文章称为“骈文”,与不讲究对仗的“散文”相对。“初唐四杰”中,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等,都是古代骈文中的名篇。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核心的古文运动提倡文学复古,反对骈俪文风,导致了古文(散文)和骈文的长期对峙。晚唐以后,古文开始走向衰落,以李商隐等人为代表的骈文家又占据了上风,创作出许多骈文佳作。

古代骈文的特点及名篇

古人解释“骈”字说:“骈,驾二马也。”原意是二马并驾一车,引申为文字对仗工整,也就是对偶的意思。所以古人把对仗整齐的文章称为“骈文”,与不讲究对仗的“散文”相对。

探究骈文的起源,会发现先秦时期的散文当中就已经出现了骈俪的成分,比如《道德经》《论语》《庄子》等诸子散文中就有很多对偶的句子。到了汉代,汉赋和汉代政论文中对偶的成分进一步增多,如贾谊的《过秦论》和晁错的《言兵事疏》《论贵粟疏》,有的段落全是骈句,有的骈散相间。

汉魏之际,骈文趋于定型,文风也受时代影响而显得慷慨悲凉,清远洒脱。曹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都是这时有成就的骈文家。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孔融的《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等,都是这一时期骈文的代表之作。

晋代是骈文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代,此时骈文的体式也迅速扩展到序、论、颂、议、碑、书、诔、策等多种文体,单篇文章中骈俪句式明显成为主体,骈句对仗工整,语言精丽,声律流转,用典贴切,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刘琨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也是这一时期的骈文名篇。

南北朝时期,骈文进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阶段,在句式上不仅讲究对偶,而且将偶句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类型加以研究;每一句的字数也趋向骈四俪六,即比较固定的四个字或六个字;在声律上,骈文也开始强调平仄的配合与交替使用;再如其他用典、比喻、夸饰等技巧,在刘勰文心雕龙》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一时期骈文的代表作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等。(www.xing528.com)

由隋至初唐时期,骈文一方面沿袭南北朝的风格,另一方面则向着律化的方向发展,即更加注意对仗,在词性、平仄等方面更为讲究,这与唐代科举考试对诗赋的重视有关。“初唐四杰”中,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等,都是古代骈文中的名篇。盛唐时期,骈文开始出现散化倾向,骈散结合,追求流利平易,少使用典故,着力于一种浑融自然又不失雍容大度的风格。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核心的古文运动提倡文学复古,反对骈俪文风,导致了古文(散文)和骈文的长期对峙。晚唐以后,古文开始走向衰落,以李商隐等人为代表的骈文家又占据了上风,创作出许多骈文佳作。

滕王阁

宋代以后,骈文作为一种与散文相对应的文学样式,时而蓬勃发展,时而受到压制,并在清代再一次走向繁荣,涌现出陈维崧、洪亮吉、汪中、李兆洛等骈文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