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直有周公“制礼作乐”的说法,即认为礼是由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制定的。但实际上,礼的产生要比这早得多,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就已经能够看到诸多礼的痕迹。而且,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生活中一些传统和习俗的总结。儒家关于礼的经典之作《礼记·礼运》篇指出: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①,污尊而抔饮②,蒉桴而土鼓③,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释义
①燔(fán)黍捭(bǎi)豚:把小米加水,把肉撕开,放在石头上烧熟,指对食物进行简单加工。②污尊而杯饮:在地上凿洞当作酒器,用手掬着喝。③蒉(kuì)桴: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土鼓:用泥巴做成的鼓。
意思是说,礼最初有一部分始于饮食,比如先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加工食物或喝酒,以及祭祀时用鼓槌敲打土鼓,做这些动作时,本身就是在向鬼神表达敬意。因为先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日常生活来构想神灵的生活,所以祭祀神灵主要就是向神灵提供丰盛的饮食和酒浆,以此祈求神灵的庇佑。这就是礼的起源。
一种礼仪产生以后,大多会由简单朴素变得复杂繁琐,尤其是西周开始实行礼乐制度以后,许多礼仪被作为制度规范而确定下来,并在方方面面进行了严格的细化。按照亲疏、贵贱、长幼等标准,西周对国家和社会的诸多领域都设定了相应的礼制,所以周代的礼仪几乎事无巨细。正如《礼记·曲礼》所说:(www.xing528.com)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可见周代礼仪对国家的大小事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进行了规定,而且要严格执行,否则就是不合乎礼制。
根据《周礼》的规定,“礼”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①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祭天、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祭天子宗庙、祭先代帝王、祭孔子等。②凶礼是指哀悼、吊唁、抚恤等方面的礼仪。③军礼是指与行军打仗有关的礼仪,如誓师、宴饮、犒劳、奖罚等。④宾礼是指用于朝聘会同,款待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仪。⑤嘉礼主要是用来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
其中前四种都是国家政治层面的礼仪,而嘉礼则主要是关于人们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间显示出自己的礼仪修养。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仪,一般主要是指嘉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