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美学:技术发展与界限探析

中国电影美学:技术发展与界限探析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恩海姆并没有否认所有声音艺术,但他强烈反对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出现。完全否认技术发展的所有观点都是武断的,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不能反对数字电影。在3D电影中,无法使用过肩拍摄、分割屏幕和多种剪辑技术,这些技术与真实感和参与感相违背。可以说,数字和3D技术对电影语言和电影本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电影仍然是一门艺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对电影语言的探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使命。

中国电影美学:技术发展与界限探析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美学家和电影理论家,他是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研究美学的代表人物,电影方面的代表作《电影作为艺术》,是西方电影理论的经典之作,此外,《新拉奥孔:艺术的组成部分和有声电影》(后文简称《新拉奥孔》)是他电影理论的补充,这篇文章中,阿恩海姆提出了“完整的电影”概念,本意是在讽刺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形态的破坏,进而彻底地否定了有声电影。阿恩海姆并没有否认所有声音艺术,但他强烈反对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出现。艺术作品中的元素并不是随意组合的。很多大量使用声音作为表达手段的复合艺术,如歌剧、歌曲和戏剧,声音的存在是合理的甚至必须的,因为它们是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但他认为,电影没有必要像戏剧一样将声音纳入其中。这是因为,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声音并不是必须的。

在阿恩海姆发表上述作品的年代,电影刚刚诞生不久,但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电影只是在对现实“机械的复制”,并不是真正的艺术,不可与其他充分体现创造力的艺术活动(如音乐、绘画、文学等)相提并论。而阿恩海姆则力图证明电影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但在阿恩海姆看来,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是因为影像对真实世界的再现是经过选择的,不是完全的机械复制;同时,电影媒介具有很强的潜力,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技巧来挖掘电影的艺术特性。阿恩海姆提出了电影的“部分幻觉”论,他认为“电影不同于戏剧之处,在于它还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描绘真实的——也就是并非模仿的——生活,因而这个幻觉成分就更为强烈……它的真实性便恰好被削减到最令人满意的程度。”[1]因此,他反对电影技术的进步,并认为技术会破坏想象力。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类以一种简化的方式表现现实。阿恩海姆对艺术的评价标准是它必须简单而纯净,能激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力,想象力在阿恩海姆的艺术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技术上的局限(无声)是电影艺术性不竭的源泉,电影的艺术性永远来自于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根据这样的理论,阿恩海姆反对电影技术的进步。在他看来,影像的表现力是真实电影的艺术性之所在,任何其他元素的加入都是画蛇添足。“有声片的出现摧毁了电影艺术家过去使用的许多形式,抛开了艺术,一味要求尽可能地合乎‘自然’(照这个名词的最肤浅的含义)。”[2]

当时,似乎我们可以理解阿恩海姆的固执。他对声音技术的反对是有一定依据的。例如,哑剧仍然是舞台剧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舞台技术的发展无关。无声电影在今天也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前几年《艺术家》这样的复古黑白无声电影可以赢得奥斯卡奖。但是,阿恩海姆认为增加声音只会破坏电影的想象力,因而反对有声电影的发展。那么人类的想象力是否太弱?

假如观众在看一部哑剧,声音的侵入确实可能会损害欣赏效果。按照阿恩海姆的理论,电影将产生相同的结果。可以看出,阿恩海姆的批评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目前类似的问题仍然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数字技术特效的大量使用正日益取代人们(演员)的工作。例如,在武术电影和电视剧中,传统武术电影注重演员功夫和形式的美。如今,所谓的大师对决经常演变成各种计算机特技效果之间的竞技。它不再是人类与人类四肢之间的较量。演员们甚至可以站着不动。传统创意概念的这种破坏和阿恩海姆对声音的排斥本质上是相同的。一旦技术要素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计算机特效带来的冲击。以“魔幻”为基础的新型武术片开始大量涌现,代替了传统武侠电影以“武术”为主的理念。从这个角度来讲,阿恩海姆对技术进步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完全否认技术发展的所有观点都是武断的,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不能反对数字电影。与其讨论电影作为艺术的本体,不如把电影看作一个体系,它包含的声音、画面、文字等要素,这些元素巧妙地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而不是简单地物理叠加。无论声音、色彩、光线哪一种元素运用不当,都可能对影片整体造成破坏。电影的艺术效果,是所有元素的整体效果。为了避免潜在的破坏力,阿恩海姆从电影元素中排除了声音和色彩,这就有些矫枉过正。

尽管如《阿凡达》这样电影中的3D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震撼,但大多数电影中3D技术都可有可无。3D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强烈。因此有人认为,3D电影不是重大的技术革命,它不会改变电影的语言形式。根据阿恩海姆的“局部幻象”理论,蒙太奇的非线性镜头组合实际上不符合线性时间和空间,却不妨碍观众理解影片的用意,完全能够以清醒的意识欣赏它作为一种艺术技巧的魅力。3D电影的原理是增强观众的真实感和参与感,即从“部分幻觉”到“完全幻觉”。“完全幻觉”并不符合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原理。在3D电影中,无法使用过肩拍摄、分割屏幕和多种剪辑技术,这些技术与真实感和参与感相违背。另外,在“完全幻觉”下,阿恩海姆所推崇的蒙太奇将不再适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蒙太奇这一重要的电影语言必须寻求突破,许多过去所积累的蒙太奇手段将不再适用。(www.xing528.com)

目前,3D电影的语言还有待发掘,大部分3D电影的制作水平和意识还不足以形成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4D、5D等概念也开始出现,早期4D电影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种“伪电影”,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所谓的4D、5D影院遍布于游乐场中,而它们只是一种娱乐手段,远未形成一种艺术形式。也因此,4D电影并没有获得普及。无论是在游乐场还是在商业院线,4D技术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噱头。4D电影增加了座椅摇动、现场烟雾、风效、气味等元素,力求实现“完整的幻觉”。这些并不是创作手段,而是影院的后期设置,什么时候吹风、什么时候摇摆,都是由影院自行决定的,它们并不在电影创作者的主观意愿之内,因而未能形成一种真正的电影语言。

可以说,数字和3D技术对电影语言和电影本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电影仍然是一门艺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对电影语言的探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使命。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电影艺术是工业性的。它本身是现代技术革命的产物,工业发展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技术也面临着越来越快的革新,并且变得更加难以预测,这也就意味着,电影的语言会不断地变化,会不断地挑战人们对于这门艺术的传统认识。电影的发展遵循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在任何技术诞生之初通常都会出现显著进步的现象,然后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演变。当然,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不能停留在外观上的技术展示,不断将技术元素转化为艺术符号,以丰富电影的表现手段,我们必须避免使电影成为空洞的感官体验方式和复制自然的工具。

【注释】

[1]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邵牧君译.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邵牧君译.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