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美学的探索与变革:从3D电影的奇观到艺术的崭新时代

中国电影美学的探索与变革:从3D电影的奇观到艺术的崭新时代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D电影作为新技术,和1895年电影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声音的出现一样,首先是以“奇观”“噱头”的身份展现在观众面前。而随着3D技术的日益成熟,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李安这样的电影艺术大师逐渐加入到3D电影创作中,他们对3D技术的开发,3D技术在电影语言方面的运用以及美学上的探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着3D手段从技术到艺术的成长,迎来了电影艺术的一个崭新时代。

中国电影美学的探索与变革:从3D电影的奇观到艺术的崭新时代

3D电影作为新技术,和1895年电影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声音的出现一样,首先是以“奇观”“噱头”的身份展现在观众面前。而随着3D技术的日益成熟,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李安这样的电影艺术大师逐渐加入到3D电影创作中,他们对3D技术的开发,3D技术在电影语言方面的运用以及美学上的探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着3D手段从技术到艺术的成长,迎来了电影艺术的一个崭新时代。

(一)构图

传统的2D电影从构图方面借鉴了绘画的创造性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传统的“透视法”,利用观众的观看习惯和视觉填补效应,在观众脑海中制造三维的假象。因此,在传统的2D电影创作过程中,电影导演和摄影师主要关注如何在平面上进行画面的组合排列,而当电影发展为3D时,创作者除了要考虑上下和左右的关系,还要考虑画面的Z轴以及其他技术问题。

3D电影作为与2D电影相区别的独特审美对象,其立体感的呈现,是最本质、最明显的区别。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雨果》中大量的经典镜头是对Z轴上图像元素组成的探索和表达。例如影片中男孩在钟楼上修钟的情节,男孩和工具非常接近观众,制造出很强的出屏效果。往远处看是旋转齿轮相互叠放。这些视觉元素都布置在纵深轴上,观众可以在齿轮的旋转而暴露的间隙中看到。该镜头几乎将Z轴元素运用到极致,并充分利用了3D电影在构图方面的非凡表现力。

3D电影在拓展纵深空间方面有了不少进步,但它带来的后果是,许多2D电影中人们积累的空间表达手法被忽略了。例如,浅景深的运用可以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的幻觉。传统2D电影中,浅景深的虚焦运用将纵深上不同远近的物体通过虚实区别开来,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所期望的视觉中心来。但是,在3D电影中,如果大量运用浅景深,就相当于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到Z轴的一个平面,而忽视Z轴的其他深度的画面信息,这也就意味着3D退化成了2D,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3D电影中必须大量运用深景深镜头。

此外,2D电影常用的人为制造画内画框,而3D电影中影像内容与现实无限接近,画框效果被忽略,因此,电影的构图手段也就与过去不同。例如,过去2D电影中如分割画面这样创新的手法,在3D电影中就不能加以运用。

(二)场面调度

传统的电影是平面上的图像运动,而3D电影则更类似于立体雕塑建筑。因此,在从2D过渡到3D的过程中(即3D电影中),画面元素的运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场面调度方法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1.画面内调度

对于3D电影,与2D电影的最大区别是图片中的空间从2D扩展到3D,并增加了垂直Z轴。对于图片内的场景调度,无疑大大扩展了调度的空间和可能性。3D电影场面调度可能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首先,是画面主体在Z轴方向上的移动。画面的主体(人或物体)沿z轴方向移动,这是显示3D时空的最简单的方式。这种视觉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让图像运动的主体穿过屏幕后面的空间,屏幕和3个屏幕外区域最终将到达或远离观众。这种调度方法可以最好地反映3D效果,并且最常用于3D电影中,尤其是一些射击子弹、射击箭头等的镜头。第二,在z轴方向上进行多主体调度。由于将z轴从虚拟转换为实际,因此z轴方向上的实际空间感使对象在该方向上的运动水平比2D效果的虚拟z轴调度要大得多。在2D效果中,在z轴方向上有两组主体运动调度是相对常见的。例如,电影《公民凯恩》和《教父》是两组前排和后排,而3组对象在3D中位于z轴上。调度几乎是极端的。对于3D电影,此数字应为4至5组。相反,如果它低于4组,则不足以显示3D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由于3D电影扩大了深度调度的可能性,因此直接效果是电影可以在同一镜头中显示更清晰、更复杂的角色以及事件的戏剧性冲突。斯皮尔伯格试图在《丁丁历险记》中安排更深入的场景。其中一个场景是,女高音歌手夜莺打碎防弹玻璃后,众人开始抢图纸,纸条、鹰、船长、丁丁、大反派等5组力量在同一轴线上穿插调度,例如一个画面中,前景是飘落的纸条,鹰扑上去抢到纸条,丁丁骑摩托紧追在鹰的身后,丁丁身后则是大反派开枪射击,而在远处,船长正从教堂的窗口荡着绳子飞出扑倒在大反派身上。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5个移动对象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并且几乎所有对象都在z轴上沿相同方向执行了深度移动。如果将其放在普通的2D屏幕上,则显得混乱,但是在3D影院中观看时,这样的方式能够清晰、有序地显示5组力量。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戏剧性的张力达到了非凡的表现,这正是3D电影独特的视听语言表现力。

2.摄影机调度

通常,摄影机的调度会使电影的整个空间发生变化。3D电影可以为观众带来一种犹如雕塑和建筑感一般的空间感。3D电影中,摄影机运动所带来的空间变化更加明显,可以给人带来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传统的2D电影中,当摄影机沿屏幕平面的x轴或y轴移动时,画面效果是前后场景的位置随照相机的移动以及空间立体感以不同的速率移动,视觉效果是由错觉的不同运动速度产生的。在3D电影中,随着摄像机的移动,引起视觉变化的因素除了场景的运动,还有视角和视线的差异,这种丰富的变化无疑可以为观众带来更美丽,更真实的体验。

而且,当相机沿z轴移动时,由于3D电影增强了z轴的表达能力,因此表现出的视听魅力远胜于水平运动。在垂直移动的过程中,整个画面的空间元素是在从“银幕后空间”运动到“出屏空间”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上文所述,此过程可以最好地反映3D视觉美学运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雨果》的开幕场面是一个长镜头,摄影机在火车站的隧道中移动,伴随着强大的立体声效果,观众仿佛置身于火车隧道的空间中。在另一个场景中,雨果被瘸腿的警察追赶,最后跑到了钟楼顶。其中有一个镜头:前景中的雨果跑出了屏幕,后景中瘸腿警察和狗紧追不放,画面中的钟朝着z轴延伸到一定距离,使观众不禁为主角的命运感到紧张,远处深深的楼梯则充分运用了3D画面中银幕后空间产生的深度和广度,从而给画面增加了极强的紧张和不安感。同时,镜头沿z轴略微移动,更加制造了一种危险感。在此镜头中,马丁·斯科塞斯调动了出屏、深度透视、多元素的纵深调度和镜头的纵深调度,充分挖掘出3D美学特征的潜力并服务于自己的电影角色,可以被看作3D视听的经典段落。

(三)蒙太奇及其他

当电影进入3D时代时,由于z轴的出现,电影空间中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它的影响似乎仅限于单个镜头,但它改变了电影画面的本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影响也在镜头和镜头之间扩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蒙太奇。

首先,画面边框被取消了,过去2D电影中常用的平行蒙太奇,也就是多个画面来回切换的方式也就用不上了,其次,3D电影出色的画面空间效果使观众对画面空间完整性的期望大大提高。同时,由于3D对物质现实的高度还原,许多可以在2D阶段通过“视觉魔术”欺骗观众的方法很难在3D中使用。例如,通过蒙太奇的剪接方式制造虚拟空间。

另一方面,3D电影中一幅画面的信息量比2D电影中的信息量要多得多。因此,在过去,2D电影使用时髦的蒙太奇编辑来削弱每个镜头中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应接不暇的画面产生整体效果,这种手法也不再适用于3D。更适合3D电影的是在完整的镜头中利用3D增强对空间信息的表现力。因此,3D电影更适合于运用长镜头。从《阿凡达》到《雨果》再到《丁丁历险记》,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尝试在3D电影语言上探索的电影大师总是减少拍摄数量,倾向于长篇叙事风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长镜头是3D电影专属的美学特征,例如侯孝贤和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长镜头本质上与3D电影中的长镜头有着不同的作用。

3D对蒙太奇的影响只是在主流电影语言系统中的远景和蒙太奇之间找到新的表达平衡点。3D电影的出现和兴起是一项技术变革,它所追求的是“奇观”“杂耍”式的视觉效果。然而,事实上电影的出现以及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一开始都有着“杂耍”“噱头”和“奇观”的性质,通过几代电影创作者的努力,最终可以探索出独特的电影语言,不断地赋予电影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3D技术的运用,对于电影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将把电影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