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审美心理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高度信息化的“地球村”已然形成,关于民族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过中国人自身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以及审美习惯等方面,仍旧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文化需求的不同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源于东方的《花木兰》在美国获得了成功但在中国市场却遭遇失败,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中国没有引起轰动,在西方却备受欢迎,《英雄》《十面埋伏》被国内评论界指责为“过于表面化,有关心灵层面的感受比较欠缺、具体的人文关怀也比较缺少、内在想象力同样缺乏”,但是来自美国的知名刊物《纽约每日新闻报》反而大力称赞道:“作为当时的年代最唯美的电影《十面埋伏》,还是2000年由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中,隶属飞刀门的侠客竟也可以在空中自由穿梭,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电脑各类特效的进步发展,紧张紧凑的打斗场景让人震撼,故事情节简洁易懂,故事本身也毫无瑕疵。”假如说东方人的审美趣味比较倾向于日常的、现实的,那么长年累月居住在欧美地区的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则会更倾向于那些好奇的、想象的和超验的。因此,对于久居亚洲地区的中国人来说,比如《泰坦尼克号》和《廊桥遗梦》等电影,整体比较倾向于生活化、伦理化,比较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兴趣;而如《未来水世界》和《星球大战前传》这类倾向于好奇的、想象的电影,就难以让中国观众产生兴趣。单从影片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来看,最近这几年从欧美兴起来的技术主义道路与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这种内在的差距正随着年轻一代人的探索、奋斗、创新而有所缩小,当下的电影行业,跟财力、人才雄厚的好莱坞相比较,国内的民族电影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与之角力的强硬实力。可是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底蕴下积攒了丰富的文化资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也将预示着未来的好莱坞电影将会难以取代本土电影而存在。同时,创作于国内的本土电影将会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华人区带来无可比拟的文化归属感。因此,中国电影若是能把中国历史进程下那深厚的文化资料加以整合使用,那么很可能会带动整个国产电影先是在国内电影市场,然后在更广阔的亚洲市场,最后拓展至世界华人文化圈,并在一步步地发展中收获好的口啤和固定的位置。对于这个方面,咱们国产的电视剧《水浒传》《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等之所以能在整个亚洲范围内站稳脚跟就是强有力的诠释。
(二)本土化策略的可行性
福柯关于权力的辩证论述或许可以解释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关系:正如福柯所说,权力并不是从上至下的一种单向力。当他谈论到权力本身自下而上的特性时,他引导我们看清这样一个事实,权力本身必然是一股双向力:不论它朝着哪个方向,其运作方式必然是在对立中开始的。这样的话,不论对于“自上而下”的权力还是“自下而上”的权力都是真实的。假如权力本身是一个双向力,那么就意味着,一直跟权力紧密相连的快感也是双向的。毋庸置疑,全球化的趋势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危险,使得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洪涛巨浪冲击下渐渐失去自身的个性。换个角度来看,传播的全球化势必会引发文化的触底反弹,从而引发本土文化(或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抵触和抗争,更好地彰显了文化的异质性和本土性。
好莱坞影片席卷而来的绝不仅仅是电影的危机,更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危机。在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以美国的强势经济为后盾,将全球市场变为其消费对象的时候,在输出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以美国的价值标准去替代其他民族文化,无形中形成了文化霸权主义。早在1993年的时候,美国国内的影视产品已经成为当时美国本土出口到欧共体各个国家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其销售额竟然是欧共体当年出口到美国本土影视产品的12倍,正是这种完全失衡的文化贸易,给欧共体各个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忧虑和不满。尤其是在法国,法国国内著名的演员德帕迪约甚至通过在巴黎协和广场焚烧上百部好莱坞电影拷贝以此表达抗议。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抵制。1998年,韩国电影界爆发了示威游行,抗议美国电影“杀戮”韩国电影,导演林权泽剃成光头在汉城美国使馆前抗议示威。这些都旨在唤醒民众的国产电影情结。
不但如此,在全球庆祝世界电影百年华诞时,来自丹麦的四位年轻导演根据自身颇具前瞻性的思考,联名发布了“道格玛95宣言(Dogma 95)”,一起向好莱坞模式的主流电影观念发起挑战,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道中人。当时的英国,上线了一批极具本土特色的喜剧片,比如《一脱到底》《憨豆先生》《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等,促使国内电影的上座率从战后低谷期的5400万人次(1984年)直接提升至1亿3900万人次(1997年);世纪之初的日本,以黑泽明、北野武、周防正齐等为首的导演,通过独立制片的方式和别具一格的艺术个性,为当时的日本电影迎来新生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期,以阿巴斯·基雅罗斯塔米为代表的伊朗电影则是选择从细小之处入手,透过镜头下的农耕文明表现出纯真以及人性质朴的一面,同时展现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遗落已久的人文意蕴,而影片所传扬的民族文化,凸显出自强不息的独立精神,以及在与西方文化在同一平面交流的民族自尊和主体性。
但是从最本源的层面来看,镜像背后得以苏醒,其中的核心在于内心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地中的特有的独立精神,而这些国家面对电影全球化别无选择时只得选择现代文明的标志。这其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动因是来自好莱坞电影艺术的启示和推动,在好莱坞席卷全球的过程中,其强势地位给世界各国电影造成挤压的同时,也催生了各国电影的反省和自救,并日渐生发文化多元化的可喜势头。作为中国电影的制作者备受鼓励,由导演霍建起、黄建新等执导的以城市题材为背景的电影、最新主流电影《爱情麻辣烫》以及路学长所执导的电影《卡拉是条狗》、方刚亮的电影《上学路上》、还有蒋钦民所拍的《姐姐词典》、导演刘浩执导的《好大一对羊》、以及伍仕贤编导的《独自等待》等作品,他们在面对好莱坞影片的挤压与冲击中始终坚守本土电影的文化资源,从而坚定且不懈地去完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自救。
(三)本土化的路径(www.xing528.com)
1.充分利用本土现实文化资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作为过渡时代往往是带动本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社会的不断变迁带来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调整,社会中个人的命运以及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还有人们的心理状态都在转型时期处于不断地动荡、变化中,更多的人们都着急寻找自己的定位。现实的生活已经为影片提供了比世间各种艺术更富戏剧性的原生素材,同时创作出比各类故事更鲜活、真实的传奇人生。因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不仅需要好莱坞电影带来的梦幻想象和心理刺激,也需要通过本土电影这面镜子来见证心灵的演变轨迹和外部世界的沧桑巨变,与同样处于苦难、迷惘、欣悦和渴望中的人们共同理解、面对和解释所遭遇的现实。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电影透过本土文化和民族生存现实的照应,得以在好莱坞众多电影中顺利突围,从而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始终持守在本土化环境下发展。当时,国内众多的电影学者纷纷放弃了那些形而上的虚拟和居高临下的自傲,目光开始转向关注形而下的社会场景再现和人民大众的生存现状的素描。由张艺谋所执导的《一个也不能少》《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黄建新所执导的《背靠背,脸对脸》《谁说我不在乎》《埋伏》《说出你的秘密》《站直啰,别趴下》等影片;孙周执导的《漂亮妈妈》;李少红拍的《红西服》;宁瀛的影片《夏日暖洋洋》;霍建起的《蓝色爱情》;以及杨亚洲的影片《没事偷着乐》等,这些影片都全面地启动了本土现实的文化资源,从而将变幻莫测的生活场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通俗电影的模式相互融合,在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中完整彰显出转型时期的人们内心所蕴藏的生存渴望、智慧、意志和希望,从而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特别是冯小刚的贺岁片,一直是国产影片的票房中坚,甚至超过了许多进口大片的票房。冯小刚曾很自豪地称:“进口大片,除了《泰坦尼克号》没有片子打败过我。《拯救大兵瑞恩》都输我几百万,包括成龙的片子。”冯氏贺岁片将本土文化资源与类型剧等商业策略结合,提供了好莱坞电影所不具备的对于当下中国市民阶层的欲望和梦想的满足,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模式。
另据相关资料统计,《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樱桃》《我的父亲母亲》《黄河绝恋》《不见不散》以及神话题材的动画片《宝莲灯》等,还有《手机》《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无极》等都在与进口大片同台竞技之时,创造了辉煌的市场业绩,其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当年的进口大片。这些都表明,本土现实是好莱坞电影目前还不能替代的文化优势,也是中国电影自救的明智选择。
2.发扬传统审美品格
在我们国内,悠久且深厚的文化传统,常常会跟新兴的电影艺术有着重要的联系: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古典戏剧、诗词歌赋、绘画艺术等类,之后通过时空和节奏透过技巧层面的处理,使之与后来才兴起的蒙太奇镜头语言针对影片画面的处理方式之间产生彼此的契合。经过国内电影行业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学习探究,从而试着将传统意义上美学领域的原则和表现与当下环境下的电影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美学形态、表达方式与电影观念。以郑正秋、张石川、蔡楚生、郑君里、谢晋等为代表的戏人电影,继承了舞台艺术的封闭式结构,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名作,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孤儿救祖记》《芙蓉镇》《姊妹花》《渔光曲》《天云山传奇》等。这些作品不仅仅因满足大众的审美心理而取得票房胜利,而且还因影片深厚的思想意蕴而创造出丰硕的社会效益。电影《小城之春》更是将传统美学中意境理论的借鉴和实践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而像《城南旧事》《心香》等影片,通过诗化的电影语言来达到人物与环境之间融合,同时使用大量的空镜头来营造含蓄悠远的意境。《城南旧事》是典型的文人电影样式,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连缀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形散意不散,意蕴隽永。在电影语言探索上,更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运用诗歌音乐中的叠句、重复与变奏,在画面上一再重复富于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场景,如井窝子、西厢房在不同季节气候中的变化。主题音乐《骊歌》的旋律更是在不同场景和心态中复奏和变奏,撩起哀伤的离愁别绪;二是结尾处一组短促的枫叶空镜头特写叠化,与离去的马车和“嘚嘚”的马蹄声构成一股情绪高潮,创造出近乎中国山水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堪称是电影经典性的蒙太奇段落。
由导演李安所执导的《卧虎藏龙》之所以会成为文化全球化交流的成功范例,主要是因为来自东方的含蓄内敛的诗情风格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得电影制作不断冲击着传统美学。更多走技术化路线的电影与那些以线条的律动为外在表现的中国艺术截然不同。因此,当我们在重视传统美学时,不能墨守成规,核心点在于通过高科技、现代化的方式更好地融合中国传统美学,而这些才是当下中国电影迫在眉睫的根本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