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美学:离婚与探索

中国电影美学:离婚与探索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电影与戏剧之间关系的重新反思也毫无疑问地有助于电影语言的分析研究。从逻辑上看,对电影语言的深入学习导引学者们开始探究电影与戏剧间的关系,电影本身的“非戏剧化”曾经登上电影语言的舞台成为瞩目的焦点。这种把电影看成戏剧之一种的“影戏”美学观念,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的共识。电影与戏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始终关注的一个经典话题。

中国电影美学:离婚与探索

第一个主要论题即探讨电影戏剧之间的关系。1979年发表在《电影艺术》中的两篇理论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杖》和《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可以看作新时期电影理论浪潮到来的标志。

对电影与戏剧之间关系的重新反思也毫无疑问地有助于电影语言的分析研究。从逻辑上看,对电影语言的深入学习导引学者们开始探究电影与戏剧间的关系,电影本身的“非戏剧化”曾经登上电影语言的舞台成为瞩目的焦点。而后,电影界的学者李陀和张暖忻透过所写文章《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特别强调:“本文在评述电影语言的发展的时候,在探讨现代电影语言发展的一些新趋势的时候,都有意无意地着重从戏剧对电影的影响以及电影怎样逐步摆脱戏剧的影响成为独立的艺术这个角度着眼。”电影学者陈玉通通过文章《论电影艺术的“非戏剧化”》着力分享说:“近年来,关于‘非戏剧化’问题的争论成为电影语言探讨中的焦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从整体上推动了1976年至1985年中国电影观念批评的发展。

众所周知,戏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既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又有着自身的支配权。而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受国内比较传统的美学观念的影响。郑正秋在《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一文中就完全是按照戏剧的原则来认识和把握电影的——“大凡戏剧所应有的原质,影戏里一旦把音调除外后,就没有一项能免得了的”。这种把电影看成戏剧之一种的“影戏”美学观念,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的共识。事实上,“影戏”是20世纪前30年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电影史。(www.xing528.com)

电影与戏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始终关注的一个经典话题。总的来看,“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中国电影批评者大多是在认同电影“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电影与戏剧关系问题的,即一方面,承认戏剧在叙事结构和矛盾冲突等领域对电影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希望在这种辩证关系中把电影从戏剧等传统艺术部类中剥离出来,证实其作为艺术的独立性。颇为遗憾的是,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界以戏统影几乎是电影创作的不二法门,而真正贴近电影本体的创作原则并未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