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私家藏书史:修订本突显功绩与局限

中国私家藏书史:修订本突显功绩与局限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私家藏书目录,累计已达一千余种,这是中国目录学中一笔可贵的遗产。近现代各类大型图书馆的善本典藏又无一不是得到大批私家藏书的捐赠、寄存和出售而得到充实。私家藏书性属私家财产,受着一人一户的经营和支配,所以它必然又呈现以下的特性和局限。第六,私家藏书还有分布广泛性的特点。

中国私家藏书史:修订本突显功绩与局限

私家藏书作为文化图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长期负担着公共图书馆的部分功能。在当前又与各类公共图书馆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化学术的发展,卓有贡献,作出了多方面的功绩。

第一,有收集、保存之功。细察藏书家们的历史,他们的收藏,大多是费尽心血,节衣缩食,甚而弃产典当,百般访求的结果。有的选购于市场;有的抄录于故家;有的收拾于散佚;有的抢救于战火。既收而有之,又留心于保存、整理、流传。世乱转移于僻地,临亡叮嘱于子孙。防水、防火、防鼠、防蛀、防盗、防散、修补、暴晒,更是劳心劳力。所以众多古籍得以传递至今,实乃历代藏书家们的一大功德。

第二,有抄录、刊刻广传之功。古代图书的传布,全靠手写抄录,就是有了雕版印刷之后,一些孤本秘籍,未刊稿本仍靠抄录流传。有的藏书家不仅购书、抄书,还亲手校订刊刻了许多书籍。中国文献典籍的长流广积,与历代藏书家的参与实不可分。

第三,有整理、校勘之功。图书在撰述的流传中,难免或疏于记事的失实,或忽于抄写刊刻之遗误,甚而全书流失,藏书家多善校雠而订正之,辑佚而汇聚之。再,文献积累逾益繁富,而使用上则要有条理而易得,类书丛编应运而生,它们的编纂亦大多出于众藏书家之手。

第四,有叙录、题跋之功。对古籍的最早叙录始于刘向父子,题跋则成熟于宋代欧阳修陆游等人。此类文字既是学术研究的结晶,又是关于书的评价和记事,而历代藏书家多有所为。像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黄丕烈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等。这些著述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作出了有参考价值的鉴定,于后学认识书、使用书起了启发指导的作用。

第五,有培养人才,繁荣学术之功。藏书家本人利用自己的收藏、研究撰述,已是硕果在目。有的还用以教育子女,开明者广供学子,保守者亦借亲友,大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学术研究。

第六,促进了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的发展。图书有了收藏,分类、编目、保管、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必然提出而求其解决。私家藏书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经验总结,对图书馆学、目录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改进使之逐步完善。像郑樵的《校雠略》、祁承㸁的《藏书约训》、孙庆增的《藏书纪要》等都是里程碑性的撰述。历代私家藏书目录,累计已达一千余种,这是中国目录学中一笔可贵的遗产

第七,有补益国家藏书,充实公共图书馆典藏之功。历史上从汉到清,历朝交替,政权更迭的战乱时期,宫廷国家藏书无不遭受严重的毁散,新朝国家藏书的重建又无一不是从私家藏书得到大批征献而得以恢复。近现代各类大型图书馆的善本典藏又无一不是得到大批私家藏书的捐赠、寄存和出售而得到充实。就拿北京图书馆说,最初购得的归安姚氏、南陵徐氏之书为奠基,而后又陆续得到几十家私家藏书的入藏才达到今天的规模。陈曙先生说得好:“正是私家藏书的基石,奠定了现代图书馆的宏伟大厦。”(陈曙《论私家藏书》)由此可见私家藏书与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之密切关系。

私家藏书性属私家财产,受着一人一户的经营和支配,所以它必然又呈现以下的特性和局限。(www.xing528.com)

第一,具有私产的保守性。最典型的是杜预嘱子“勿复以借人”(杜预·与子耽书·见:《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四十二)和杜兼(一说杜暹)戒子“鬻与借人为不孝”(见《太平广记》卷六一八;《渑水燕谈录》卷七)。书为家产,藏主逝世,必遗子弟,子弟不能代代皆贤,遇有不肖,弃若废纸,一生辛勤积存,顷刻化为乌有。藏家虽有心存大公,高风亮节如蔡邕之赠王粲,井度之遗公武,李常之留僧舍诸先达,但能宏扬继承此风者累世又有几人?私藏亦有心愿与人共享者,如周永年与桂馥之筹借书园,国英之建共读楼,徐树兰之辟古越藏书楼。然又皆为时很短,有始无终。这都因私家藏书的私有性所决定。

第二,私家藏书利用范围小,发挥作用有限。私家藏书不论收藏多少,实际利用率普遍不高,能自由翻读者总是少数几个人:藏主本人,其家成员,再扩而广之,不过有数的亲戚朋友而已。

第三,规模不大,传递不长。一人精力有限,一户财力有限,长期购藏,总难为继,这就决定了私家藏书的规模普遍较小。多数数千册,少数数万卷,个别数万册,最多数十万卷(册)。其延续传递亦有限,短者及身而散,长者传不数世,明朝私家藏书有遗传至今的,独有宁波范氏天一阁一家,整个中国私家藏书史都证明如此。统观私家藏书的最终结局不外乎:1.为不爱藏书的后世子弟所出售;2.战乱流散和水火鼠虫的自然毁损;3.转送同好或寄存捐赠于公共图书馆。比较说,只有第三种结局可算私家藏书的最好归宿。这一则延续了藏书家的收藏初衷;二则极有利于古文献的保存和更广泛的学术研究上的使用;这既收赞声于藏家本人,又施惠于后世学子,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私家藏书深印着藏主的个性特点。在收藏内容上存在着个人的偏爱性,欠缺客观文献的整体性,大多是主人爱什么,收藏什么。再从中国私家藏书史的整体看,收藏内容侧重于社会科学人文图书,偏少于自然科学科技图书。而社会科学又侧重于文学、艺术和历史类图书,偏少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类图书。

第五,私家藏书活动在书室命名和印章文字的拟定上,又体现出极为明显的藏主个人好恶、志向、情趣特点。如陆心源敬慕顾炎武的学问道德,即命书室为“仪顾堂”。胡文楷因怀念逝去的同好爱妻王秀琴,即命书室为“怀琴堂”。钱湘灵生平笃信宗门,处世洒然,因刻一印文曰:“生平不作皱眉事,出入几重水云身。”卢文弨有“白首尚钞书”一印,爱书之情,溢于言表。李慈铭有一印曰:“道光庚戌秀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则正是李慈铭仕途功名与甲子纪年特有巧合的荣耀心理之体现。

第六,私家藏书还有分布广泛性的特点。私家藏书散存于全国城乡各地,甚而穷乡僻壤,遇有战乱,社会动荡,不易全部毁散,这点明显优于宫廷官府的国家藏书。

第七,私家藏书的聚与散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私家藏书在世代你我之间“旋聚旋散”,又“旋散旋聚”,旧散新聚,失中有得。一部书往往传递多人,甲失乙得,乙散丙聚,并未真亡。这是所以文献总是越聚越多,能得以长期流传的一个特殊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