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私家藏书史:西谛的文献宝库

中国私家藏书史:西谛的文献宝库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振铎,字警民,号西谛,别署纫秋居士、玄览居士、幽芳阁主,福建长乐人。著有《中国俗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文集》、《西谛书话》等。他不幸早逝,在他逝世后,由其夫人高君箴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已达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四种,九万四千四百四十一册。这正是郑振铎凭着他爱书的狂热性所建造的文献宝库。

中国私家藏书史:西谛的文献宝库

郑振铎(1898—1958),字警民,号西谛,别署纫秋居士、玄览居士、幽芳阁主,福建长乐人。毕业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入商务印书馆主编《儿童世界》、《小说月报》,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历任燕京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又是爱国的大收藏家。著有《中国俗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文集》、《西谛书话》等。

郑振铎自与人组织文学研究会,确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即开始有计划地搜罗文学资料,以为研究之用。决心是“狂胪文献耗中年”,原则是“不薄今人爱古人”,古今中外兼收。他在《劫中得书记·序》中说:“余聚书二十余载,所得近万种。搜访所至,近自沪滨,远逮巴黎伦敦爱丁堡,凡一书出,为余所欲得者,苟力所能及,无不竭力以赴之,必得乃已,典衣节食不顾也,故囊无一文,而积书盈室充栋。”早期所收,“‘一·二八’淞沪失书八十余箱,近二千种。‘八一三’事变爆发,则储于东区之书,胥付一炬,所藏去其半”,一度心灰意冷,“收书之兴,为之顿减……然私意文献凌替,我辈苟不留意访求,将必有越俎代谋者,史在他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因复稍稍过市”(《劫中得书记·原序》)。整整抗战八年中,他埋名隐姓,蛰居上海。他曾说:“时时刻刻都有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恐怖中,时时刻刻都在敌人魔手的巨影里生活着。”(《求书日录》)他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与敌人周旋,抢救很有可能毁灭或流入异域他国的珍贵典籍。前四年是以他个人之力在抢救收藏。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开始,又受到国家的委托,资金也雄厚了,有了超过自己千万倍的力量,跳出了个人偏爱的小圈子,兴趣更广颐,眼界更阔大,精雕的宋元版,明刻的白棉纸,清刻的禁书,凡有参考价值者,都放手大收。在两年时间里,抢救搜罗了很多重要文献。单善本古籍就有四千八百六十四部,四万八千多册,普通线装书更多,有一万一千多部。在八年抗战期间,他生活十分艰难,几次陷入“咬菜根的境地”。曾三次不得不卖掉自己多年辛勤搜到的大批旧藏,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但他也享受到了许多得书之乐。用他的话说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喜悦”。最动心的是在得到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六十四册、二百四十二种时,这是被埋没多年、查而不得之宝,意外地突然到手,得到消息的这一夜“因为太兴奋了,几乎永不曾失过眠的我,第一次失眠。这兴奋几与克复一座名城无殊”!认为“这发现,在近五十年来,其重要恐怕是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汉简的出世的”(《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www.xing528.com)

苏静称郑振铎是“狂热的书痴”,这实在是对他最真切生动的形容,因为他有个藏书三万种、三十万册的计划。他不幸早逝,在他逝世后,由其夫人高君箴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已达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四种,九万四千四百四十一册。北京图书馆为之编印《西谛书目》。郑氏藏书以文学为主。据统计小说有六百八十二部,戏曲有六百六十七部,版画有一千零二十部,弹词、鼓词和宝卷都各有数百部。这正是郑振铎凭着他爱书的狂热性所建造的文献宝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