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图书馆学、目录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其代表人物即是郑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福建莆田人,居夹漈山,学者称夹漈先生。因荐,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入为枢密院编修官,改监潭州南岳庙。一生苦读,又喜藏书。好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留读尽乃去。著述颇丰,累计四十余种。主要有《通志》、《夹漈遗稿》、《六经奥论》、《尔雅注》、《群书会记》、《夹漈书目》、《图书志》等。特别是《通志》中的《校雠略》、《艺文略》、《图谱略》对中国图书馆学、目录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如:“若无部伍之法,何以得书之纪。”“类例既分,学术自明。”“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通录图书之有无。”“记百代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求书之道有八: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国图书馆学、目录学。并依据自己的理论,撰编成《艺文略》,创立了十二大类,八十二小类,四百多个第三位类,著录了宋以前历代图书一万余部,十一万余卷,真正做到了“记百代之有无”。他把图书分类发展到第三位类,建成一个更系统、更详细的分类表,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也是一个大突破、大进步。(www.xing528.com)
郑樵孙郑寅也是一位藏书家。《莆阳文献传》记:“郑寅,字子敬,一作承敬,号肯亭。博习典故,以父任补官,历知吉州、左司郎中兼权枢密院副都承旨。竟以执法守正出知漳州。藏书数万卷。著有《包蒙》七卷、《中兴纶言集》二十八卷。名贤真德秀、李燔、陈宓皆与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著录:“《郑氏书目》七卷,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卷。寅知枢密院侨之子。端平初,召为都司,执法守正,出为漳州以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