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区别

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区别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逃逸,“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逃逸”,应该是逃离现场,是一个作为行为,是情节加重犯。可见,两个逃逸不一样。以他罪或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定性的,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同样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逃逸指的是逃跑且不救助的行为。

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区别

当立法者使用了与司法实践有较大距离的能指的时候,也很难分清楚其原意是什么,难以忖度其制定规范的目的。例如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到底仅仅指的是逃离现场,还是扩大为“不救助”。司法实践中,既有逃离现场不救助的情形,也有逃离现场但是积极救助的情形,还有不逃离现场而且不救助的情形,以及不逃离现场而且救助的情形。这四种情形中,立法原意或者规范目的是什么,学者们的解释都不一致,也就是说,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以为的那个立法原意或者规范目的。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逃逸,“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逃逸”,应该是逃离现场,是一个作为行为,是情节加重犯。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逃逸”,应该是不救助,是一个不作为行为,不救助被害人导致其死亡,是不作为行为导致了危险升高以至于死亡,因为如果仅仅是逃离现场是不会致人死亡的。可见,两个逃逸不一样。这也可以从因果关系角度得到证实,即:行为人在逃逸后的不救助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高度盖然性,逃逸本身与死亡结果之间则没有这种高度盖然性。

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犯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他罪或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定性的,不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35]对此,论者作出如下阐述。

逃逸与死亡结果关系的因果性。即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受害者的死亡是由肇事者的逃逸所导致的。如果受害者的死亡结果超出了行为人业已制造的危险结果的范围,则这一死亡结果客观上不能归责于交通肇事者,但要令其对肇事的普通结果负刑事责任。这样,下述两种情况就不应在刑法典第133条规定之列:其一,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而逃逸,被撞者被他人送至医院抢救,但由于医生的玩忽职守出现医疗事故致使该被撞者死亡,或者抢救期间因医院失火或其他意外事件导致其死亡,或者被送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而被其他肇事者撞死。其二,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后为逃避罪责而杀人灭口,之后逃逸的,这种情况下,受害者的死亡结果并非在行为人制造的肇事危险范围内所实现,而是在行为人另外制造的危险范围内实现的,即由行为人实施了另一个单独的故意杀人行为所造成的,行为人应当构成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另外,根据因果关系的序列性即因在前果在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应当是逃逸行为在先而死亡结果在后。如果是行为人交通肇事当场致受害人死亡而后逃逸的,这种情况下受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并无因果关系,即使肇事者主观上认为受害者仅是重伤未死而逃逸的,由于在客观上受害者已经死亡或者已经重伤且濒临死亡,即便及时抢救也无法避免死亡,因而行为人的不作为与受害者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种情况下对肇事者仍应定交通肇事罪一罪。[3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四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司法解释的这个意思,还不如表述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这样,直接把因果关系的“因”指向了“不救助行为”,而这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www.xing528.com)

从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角度来看,将逃逸改为不救助的意义在于,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得到刑法的评价之后(可能是犯罪也可能不构成犯罪),刑法会进一步评价这一不作为行为的犯罪性的有无,前后两个行为由于未必都能够合并进行评价(例如前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时候合并评价前后行为就不妥当),单独评价不救助则变得很有必要。前行为引起了作为义务,实际上是引起了一个作为,假如有不作为发生,则行为人必须得到刑事的追究。

交通肇事罪中的两处逃逸,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厘清。

首先,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中的逃逸,可以分型为:逃跑且不救助、虽然逃跑但是救助(报警或者让他人代为救助等)。对于后者,不宜按照逃逸处断,不宜解释为逃逸。也就是说,这里的逃逸仅仅指的是逃跑且不救助的行为。

其次,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逃逸,同样可以分型为:逃跑且不救助、虽然逃跑但是救助(报警或者让他人代为救助等)。同样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逃逸指的是逃跑且不救助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