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伦理”,很容易和“道德”放在一起比较,二者确实有相近之处,但区别也很明显,伦理更加强调维护关系和行为的理论。学术界对于这两个词的区分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词更多的是接近而不是分离,也有的学者主张区别两者。
中国对于伦理学的研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成体系。但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对于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教条和言论,以及“三纲五常”的基本伦理,都为中国的伦理研究提供了依据,也在影响着不同叙事文本的表达。
西方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可以分为5个时期,分别是希腊罗马时期、基督教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和现代。
在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关注世界的起源,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德行,社会要建立何种制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实现这些目的就意味着去达到幸福,善和幸福就是合于人的德性的现实选择,德性行动的标准是适度”[5]。
基督教中世纪时期的伦理学受到宗教的影响,就是宗教伦理学,认为人生要趋近于上帝,因为上帝不但是全知全能的,还是至善的,是人们应该不断追求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学主要是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政治思想家的伦理思想。(www.xing528.com)
西方近代伦理学开始庞杂,其主要内容是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的人性论和道德论。
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流派更加丰富多样,主要流派有实用主义伦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精神分析伦理学、人格主义伦理学等。
对于以上5个时期关于伦理的研究不再赘述,简要概述是为了说明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对于伦理学认知影响的原因有很多。也有学者根据伦理的特点,将伦理学划分为“美德伦理学、一般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五大类”[6]。
从上述对于伦理学发展历史的梳理来看,伦理的含义非常宽泛,本章对于伦理的定义是:伦理是为了维护人类关系、行为、秩序的一种规则。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伦理被赋予了不同的、更为具体的意义,所以,对于伦理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了解其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伦理也会随着时代、地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伦理是建立在对事物产生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