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审美观念受到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传播者和受众作为社会群体,对电影审美形成了一套观念系统,其中包括审美的需求、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价值的选择。需要对电影有过观看经验,并且有一定的体会。也就是说,电影审美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并且将对电影的认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情感性。人们电影审美观念的形成还与数字化电影的发展有关系,受众通过观看一定数量的数字电影,逐步形成新的审美方向,受众对其形成综合反馈与取舍的观念表达。
(一)审美趋向的奇观化
新技术的发展和影响不仅体现在电影业,网络的发展也给受众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海量信息让受众无暇顾及每一个信息深层次的内容,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追求信息的数量,缺乏对信息的思考和判断。信息量的增大也意味着受众接触面的增加,一般的信息已经不能再吸引受众的眼球;读图时代的到来又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模式,所以,当下的受众在视觉上更愿意接触有视觉冲击和震撼力的快节奏和复杂的画面;在内容上,喜欢具有情节性和新奇性内容的电影。
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之下,电影传播者在对电影类型和内容策划方面,就会更加倾向于拍摄擅长叙事、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题材,还会运用新媒体手段完善画面的表现力。所以,近几年,奇幻、魔幻电影题材被追捧,很多网络小说也因此走红,纷纷被改编为电影,这类电影大多场面宏大,画面唯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
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创作中,给电影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满足审美的奇观化。在表现梦幻场景的时候,能够利用虚拟现实的数字技术软件,通过电脑实现一种超乎现实的影像,给受众创造一个从未见过的奇观影像的视觉冲击效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在电影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并且不断出新,挑战着电影创作的极限。在很多电影中营造了“场景奇观”“动作奇观”“角色奇观”等数字特效,在满足受众追求奇观的猎奇心理之时,也在不断地挑战受众新的观影需求。
奇观化的电影不仅仅注重大场面和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注重叙事的表达。不管电影特效多么的震撼,电影题材多么的宏大,其实质都是要完成电影叙事,才能够完成电影艺术的表达。受众通过观看大量的数字电影,形成了新的观影审美经验,在这些经验不断沉淀和累积之后,便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趋于奇观化的审美特点。
(二)审美需求的世俗化
媒介的快速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商业电影的快速腾飞,提高了受众的观影量,看电影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娱乐活动。电影也不再是法国先锋主义所认为的高雅、小众的艺术形式,电影的商品属性被夸大,其自身具有无限的经济价值。后现代主义思潮又加剧了这一现象,不仅是电影,很多当代艺术形式都在向大众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及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电影的传播速度和普及范围,催生了“快餐文化”。电影对受众的要求比较低,内容的涉及面广,包含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又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其确定了面向大众化的受众定位,甚至大部分电影的制作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包括为他们提供娱乐性。
随着商业电影的发展,电影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为了能够获得高票房,电影更加趋向于满足受众的需求,选择娱乐性强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为了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受众,更会偏向于制作雅俗共赏的电影。
电影传播者的审美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着改变,这也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类型和内容。很多电影传播者投身于创作盗墓题材、魔幻题材的电影,甚至创作理念都发生了改变,比如陆川导演拍摄的《九层妖塔》,颠覆了以前的电影风格。
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异常繁荣,但实际上具有独立艺术品格、深刻哲理和含义、探索电影语言的电影却很少,而那些场面宏大、内容通俗易懂、表达简单,充满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能够在短时间刺激受众观影感受的电影却在迅速发展,并且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www.xing528.com)
(三)审美认知的陌生化
网络的普及使受众形成了新的认识世界的习惯,无论是什么内容,都要有所创新才能够保证受众的新鲜感和持续的热度。所以,电影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也要不断推陈创新,创作和表达的程式化,都会让受众在观看中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丧失新鲜感。
在电影创作中,需要电影传播者在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一些陌生化的处理,给受众带来新鲜感。“陌生化”概念是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即手法》一文中所提出的,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简单地说,陌生化就是用一种全新的或者独特的视角来处理生活中的事物,将看似平常的事情变得更加新鲜,从而形成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电影语言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已经具有了比较稳定的表达体系,要想推陈出新就要另辟蹊径,而数字艺术的运用就给电影镜头语言和时空转换上提供了创新的可能性,可以实现陌生化创作的目的。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出新奇的电影空间,甚至可以在不同空间中进行穿越,通过虚拟画面制作出的画面和蒙太奇,让观众看到新奇、陌生的事物,最终形成审美认知的陌生化。
(四)审美价值的商业化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也在逐渐向商业化转变,并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受到商业影响的电影美学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则之下的电影创作,所以,在商业背景和资本的共同作用下,电影美学从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转变为注重电影的高票房和高关注度。电影从制作到发行都是和其他商品一样,要适应大众市场的需求,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为了能够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制造电影热度,数字技术就成为一个帮助电影创作者创造票房、吸引眼球的工具,很多电影打着高科技数字影像的噱头做电影宣传,更有一些电影制作者本末倒置,过分追求虚拟、唯美、奇特的效果,而忽视了电影的情节和叙事。受众更是沉浸于电影观影环境所带来的逼真感,比如3D技术的运用,观影效果更加立体、逼真,强调了视觉信息的接受,给受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
“从2012年VR电影亮相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开始,VR技术的出现更是为影视艺术创造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1]。“当代中国电影人也开启了VR电影的破冰之旅,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光学实验研究所联合华谊兄弟共同出品的VR交互式电影《寻龙探秘》,追光动画公司推出的VR动画故事短片《再见·表情》等。VR技术的沉浸性使得电影的代入感更强,能让使用者及时、没有限制地感知虚拟空间里的事物。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实现不通过电影院的灯光和空间营造气氛,就使观众获得完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2]。VR技术进入电影艺术,意味着又将掀起电影的一场革命,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将给受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电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活动也会从体验转变为视觉刺激,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将改变人与电影的技术关系。
在电影商业化的今天,更加应该从电影艺术本身出发,让数字电影技术辅助于电影叙事,而不是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和效果,这样才能推动电影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给电影带来新的变化,如同声音刚刚进入电影界,有的人如临大敌,而有的人欣然接受。但不管态度如何,都无法阻挡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也打破了默片时代形成的电影语言,有了声画关系的概念。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在影响着电影的创作方向。当下,数字技术的运用不是电影创作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过分使用数字技术,制造奇观景象和单纯的视觉冲击。应该探讨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增强电影艺术的内在表达,建立一个良性的审美观念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