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缩小知沟,发挥传播主体的把关作用

缩小知沟,发挥传播主体的把关作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沟”理论也是一个影响电影传播主体进行把关的要素,因其直接决定了电影受众对于电影内容和意义的差异性理解,所以电影传播主体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做到全方位的把关。“知沟”理论的提出,推翻了当时认为经济发展和媒介发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受众平等的接受信息的理论,所以受到了很多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

缩小知沟,发挥传播主体的把关作用

“知沟”理论也是一个影响电影传播主体进行把关的要素,因其直接决定了电影受众对于电影内容和意义的差异性理解,所以电影传播主体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做到全方位的把关。

(一)理论来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家庭贫富差距的影响,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的成绩要差于家庭富有的学生,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关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比较良好的学前教育,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则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进入学校以后,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差距还会伴随着时间和年级的上升而不断地扩大,最终造成两极分化

面对这样的状况,美国政府也出台过很多政策,想要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比如,利用电视媒介播放儿童启蒙教育的系列片,想要平衡贫困儿童接受不了学前教育的状况;但是,实施过一段时间以后,对于该项举措的调查发现,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启蒙教育来缩小学生间成绩差异的做法失败了。电视系列片是可以对贫困儿童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儿童之间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差异问题,一方面,富有家庭的儿童获得学前教育的媒介很多,电视媒介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渠道的知识普及;另一方面,利用电视媒介最多的依然是富有家庭的儿童。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正式对“知沟”理论进行研究。他们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了对当时社会上不同层次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上,结合之前相关学者对类似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了“知沟假设”理论,并且详细论述了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存在着不同。“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沟”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又叫作“知识格差”,该理论的提出和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和阶级分化有关。其基本观点认为,在大众传播中也存在着阶级性,这种阶级性和社会现有的贫富分化、经济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信息富有阶层和信息贫困阶层)更加迅速、更加有效地接受和利用信息,久而久之,当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存在的信息和知识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信息贫困阶层因为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比较匮乏,所以,在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信息富有阶层因其已有的社会地位和知识储备,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所以,对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接受以及对其意义进行准确的理解。

受众所表现出的知识格差最初体现在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然后表现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形成的格差就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内容上看,大众传播更加有利于经济富裕层,当大众媒介的普及率越高的时候,就意味着传播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也就越大。

“知沟”理论的提出,推翻了当时认为经济发展和媒介发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受众平等的接受信息的理论,所以受到了很多传播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经过研究和论证,“知沟”理论成为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并且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结构。从“知沟”理论的结构上来看,可以将“知沟”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指的是社会、国家这样的外界因素,微观则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宏观上,社会的经济状况会影响不同群体对于信息的接受;从微观上来看,具有相同经济、知识背景的群体,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

(二)“知沟”理论对传播主体把关的影响

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影传播者想要完成信息的传播,让受众最大限度地接受电影中的意义,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并且不断解决影响受众接受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电影传播的目的。

电影的社会性和传播性对电影意义传播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当电影传播要完成其教育和宣传作用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知沟”理论对受众接受的影响。

媒介的特点和性质不同,对于传播内容、形式和主题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传播有一定深度的科学知识或是公共事务的主要媒介是报纸,主要的受众是信息富有层。科学知识不像广告那样,通过长时间、多重复、通俗的语言对受众进行信息的强化,所以要求受众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够准确完成意义的接受,而信息的贫困阶层就需要通过重复的方法来接受信息。

在电影传播者对电影进行题材、语言等方面进行把关的时候,为了防止信息的贫困阶层误识电影内容和主题,就要在电影制作之初对主题等各方面做好把关。首先,选择利于电影媒介表达的主题,关于这个问题,前面的章节已经做过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其次,电影表达的主题能够更加贴合大众的生活背景,受众的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鸣,很多时候就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经历,所以,对于信息贫困阶层来说,有生活经验的主题就更加容易接受;最后,除了主题以外,对电影的演员、电影语言的运用也都要考虑到“知沟”理论带来的影响,作为电影的“把关人”,要预先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力求缩小“知沟”,让最广泛的受众能够完成信息的接受。

另外,在电影传播的宣传阶段也要选择适合信息贫困阶层的方式。尤其是新的媒介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使电影宣传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对于IP的开发,更是让电影宣传无处不在。信息贫困层在对新的技术和知识的接触方面比较迟缓,而电影宣传的作用能否最大限度被发挥,也取决于这一部分受众的接受度,所以,电影传播者在对电影宣传进行把关的时候,更加需要重视信息贫困阶层的接受习惯。(www.xing528.com)

(三)电影传播主体的把关难以摆脱“知沟”理论的原因

传播主体要对电影进行把关就必须考虑到“知沟”因素,无论从媒介的运用、发展,还是从媒介的分化和分布来看,“知沟”理论都作用于电影传播的把关之上。虽然,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结构在世界范围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大众传播的发展却不能以媒介数字拥有量来衡量。目前,中国的媒介使用、分布以及新媒体的普及都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对于电影来说,城市和农村的受众观影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电影传播主体为了达到传播目的,就必须分析其原因。

电影资源和观影需求的差异。电影是一门依赖于技术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的艺术,作为一个商品,必须通过电影市场的流通环节,从而获取经济回报才能够进行再生产,并最终完成电影的商业属性。也就意味着,观看电影会造成消费,信息贫困阶层多居住在农村或者边远地区,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低,信息闭塞。电影艺术比起纸质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平的要求更低,加之电影是声音和画面的艺术,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能够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理解。同时,电影艺术还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在农村地区也更加需要这种通俗易懂兼具娱乐性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

农村地区放映的电影一般都是政府投资,多为公益电影,同时,国家也大力推动农村电影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扩大信息贫困阶层的视野,满足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998年,国家文化部和广播电视总局就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也就是1个村,1个月,放映1场电影的计划;2005年以后,电影市场的城乡化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城市电影的购买力大于农村地区的受众;另一方面,城市的院线建设远好于农村,并且在逐步呈规模化发展。虽然农村的院线建设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在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基本上是各自发展,并没有形成规模化。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城市受众习惯于通过消费来观看电影,并且将观看电影作为一种生活娱乐的方式,对电影质量要求高;而农村受众更加习惯于免费观看的方式,并不将看电影作为一种必要的生活娱乐方式,对电影的内容等各方面质量要求比较低。第二,农村电影的片源滞后,内容多为政策宣传和知识普及。片源由政府出资购入,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放映方,放映的基本是公益电影,以流动放映为主,而且受电视的冲击比较大。无论政府用何种方式扶持农村电影的放映工作,农村受众受到文化层次、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电影的消费力不够,导致开发信息贫困阶层的电影市场受到多方面实际情况的限制。

媒介的使用和受众分众化的趋势。信息的富裕阶层因为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背景,在对媒介使用量上远超信息的贫困阶层。为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电影票房,分众化成为了一种趋势,将受众根据地域、文化、年龄等因素具体细分,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于电影的需求。而信息的贫困阶层,因其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量较少,观影模式依赖于政府放映,所以,在对受众进行分类的时候,就会忽视这个群体。

(四)缩小“知沟”提高传播主体把关作用的方法

电影传播以意义表达为目的,缩小“知沟”一方面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电影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全部受众的观影质量。这就需要各种举措,共同为提高传播主体把关作用而努力。

首先,充分利用议程设置理论。在特定的时间里,通过媒介进行过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对于需要受众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大量、重复的报道,让信息的贫困阶层也能够有机会通过媒介获取这一类的话题和知识,电影宣传的中心也离不开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受众通过其他媒介获取了这部分内容以后,就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电影中表达的意义。

其次,还要注意选择适合信息贫困阶层信息接收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传播方式,虽然在农村等地区的使用量不如城市,但是因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内容生动等自身的优势,在对信息贫困阶层的信息传播中,依然要重点使用大众传播的方式。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辅助,充分利用舆论领袖发挥的作用。

再次,增加信息贫困阶层媒介接触的机会。要从政策上支持贫困地区的硬件建设,对一些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出台一定的帮扶政策,比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来推进媒介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最后,必须提高信息贫困阶层的媒介使用能力,尤其是提高对电影的观看量。一方面,观影频率高会直接提高受众的电影素养,通过大量的观看,对电影的视听语言能够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培养信息贫困阶层的观影习惯和对电影的兴趣,培养其观看电影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如果是购买电影票观影,可以直接带动票房。增加了信息贫困层对于信息的使用能力,不仅可以刺激电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能够完成电影传播者信息传播的任务。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要充分激发受众观影的欲望,并且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这种欲望,否则,就会将网络、电视等媒介作为一个简单的娱乐消遣的工具,没有办法进一步对其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运用。那么,缩小“知沟”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媒介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各个阶层对于信息需求的欲望,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习惯,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完成信息传播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