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电影传播学》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电影传播学》的成果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观影人数急速下降,电影制片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来的“由中央到县”的放映模式被瓦解。(一)20世纪90年代电影的题材选择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出现了大量的历史题材电影,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红色电影”题材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红河谷》、《黄河绝恋》。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电影传播学》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观影人数急速下降,电影制片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来的“由中央到县”的放映模式被瓦解。20世纪90年代,电影体制开始改革,具体的改革方式在第七章中具体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随着好莱坞大片的冲击、电影制片厂的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各项新的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让中国电影体制更加多元,提高了电影质量,活跃了电影市场;另一方面,电影题材和内容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加大了对主旋律电影的资助,并且设立了对电影的评奖机制,比如1992年中宣部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华表奖”。

(一)20世纪90年代电影的题材选择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出现了大量的历史题材电影,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一类型的电影多是由国家支持拍摄,包括资金的支持和拍摄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支持。具有代表性的有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尤其是电影《大决战》在拍摄过程中,调动了15万人以上的部队,第一次用宏大视角讲述了解放战争

除了历史题材电影以外,20世纪90年代还诞生了一些英模片,比如电影《焦裕禄》和《离开雷锋的日子》。用大众传播的形式,将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雷锋精神的传承隐含于电影之中,既丰富了电影的题材,又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电影的宣传功能。

“红色电影”题材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红河谷》(1996年)、《黄河绝恋》(1999年)。这两部电影区别于传统的战争题材电影,加入了外国人角色,以异族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成功地完成了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为电影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

电影《红河谷》不仅塑造了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少数民族形象。面对战争,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和牺牲精神被电影表达得淋漓尽致。(www.xing528.com)

除了上述电影题材以外,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电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1992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活着》(1994年)获戛纳评委会大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年)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田壮壮的《蓝风筝》(1993年)获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二)“第六代”导演的崛起

20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和“第五代”导演的命运完全不同。“第六代”导演受过专业的学习,在校期间就被看作是“第五代”导演的接班人,但是,毕业工作以后,却没有“第五代”导演独立拍摄影片的机会,就更没有“一鸣惊人”。

“第六代”导演开始寻找他们的成功之路,张元的低成本电影《妈妈》拍摄完成以后并没有获得公映的许可证,但是,他带着该片参加了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了奖项。这一做法的成功,让其他“第六代”导演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纷纷采取这种方式。

“第六代”导演早期的作品,多以青春故事为主要选题,讲述青春的迷惑,比如电影《妈妈》《冬春的日子》和《长大成人》。2000年以后,电影的表现对象趋于底层人物,或是边缘化人物,像是妓女、小偷等人物,比如《安阳婴儿》《十七岁的单车》《陈默与美婷》《盲井》《任逍遥》和《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