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为娱乐片正名”的讨论再次席卷电影理论界。1987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第一次娱乐片拍摄热潮。一方面,在国有制片厂体制之下进行的电影探索并没有成功;另一方面,“第五代”导演纷纷加入拍摄娱乐片的大军之中。
在“第五代”导演纷纷投入娱乐片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之后,1987年初,中央发布了《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为了能够在电影界全面贯彻该通知,同年3月份,电影制片厂厂长提出了“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要求电影题材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要弘扬主旋律,而此时的主旋律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主旋律相比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除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还走向了世界。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不仅如此,中国电影形态也逐步完善,形成了体制内的艺术片、追求商业价值的娱乐片和国家投资的主旋律影片三种电影形态。
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中,《红高粱》和《黄土地》融合了“第五代”导演对电影的探索,体现了全新的电影语言。尤其是对符号性电影语言的把控,“作为符号的影像,其内涵的表现往往在于能指与所指的多级转换,这种直观性之外的非直白性,形成了影像意义表述中的象征和隐喻的特征。这无疑成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以作品为中介进行沟通的关键点所在,同时也是审美过程中的趣味点所在。可以说,艺术是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去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的。”[1]
《黄土地》这部电影,首先从片名上便已经给观众带来了一丝遐想,黄土地——千沟万壑、贫瘠苍凉却又带有厚重的民族气息,影片也是按照这一线索开展的。(www.xing528.com)
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一组空镜头——辽阔的、千沟万壑的黄土地,镜头慢慢从左摇到右,画面最上方出现天空的剪影,使黄土地几乎占满了画面,更是给人带来一种压抑的感觉;接着是呼呼的北风和乌鸦令人烦躁不安的叫声,加之苍凉的黄土地,扬起的沙尘,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凄凉和贫困。这时,地平线上出现一个人影,由远及近,慢慢变大,镜头摇上天空,似乎暗示着走来的这个人将会给这片贫瘠而落后的土地带来一片蓝天。通过这些有意味的渲染,给黄土地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一方面,人类的文明起源于这片土地,古时的咸阳,现在的延安,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这片土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拥有母亲般的慈爱和博大的胸怀;另一方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代耕种,交通不够发达,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更是封建,所以黄土地也象征着愚昧和落后。所以,顾青的出现也有了别样的含义。顾青走来,他也成为了一个影视符号,表指是解放区的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收集陕北民歌素材,而深层意义是他是一个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启蒙者,他点燃的文明之灯照亮了翠巧和憨憨黑暗的心灵,激发了翠巧不顾一切地追求文明和光明,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充满悲剧色彩。
除了上述特点以外,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还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可以表述如下:
首先,从电影的社会地位来看,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电影依然保持着大众性、普遍性和群众性的艺术特点。
其次,此时的电影题材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不断突破,更加凸显电影的本体性。在形式上,有商业片,也有娱乐片;在题材上,有农村题材,也有现实题材。这些电影都加入了一些对于社会的思考,将电影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