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电影影响力的发展状况:《电影传播学》成果

新中国电影影响力的发展状况:《电影传播学》成果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平台。在中国,电影的审查一直非常严格,即便电影受到电视、网络的冲击,仍然是严格审查的对象。虽然,这种电影探索在一些细节上和电影审查方面有一些抵触之处,但是,总体上对中国电影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电影影响力的发展状况:《电影传播学》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宣传平台。

1951年,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文化批判就是由电影《武训传》开始的,究其原因,离不开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力,而这场批判运动更是成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契机。列宁早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时期就将电影作为国家的宣传工具,并且以国家政策的形式大力鼓励电影发展,为苏联电影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将电影的政治功能和宣传功能推上了更高的地位。

在中国,电影的审查一直非常严格,即便电影受到电视、网络的冲击,仍然是严格审查的对象。究其原因,离不开电影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电影通过不断的探索,渐渐脱离戏剧模式,形成了独立的电影语言。在中国,电影一度被当作宣传工具,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才开始探索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电影理论界也开始提出主张并进行探讨,1979年,白景晟提出“让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1980年,钟惦棐提出“戏剧和电影离婚”;陆建华提出“让电影从舞台框里解放出来”;还有诸如“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的种种想法,都在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电影本体出发,企图发展电影艺术。

当然,电影的本体发展,和文学、经济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改革的春风也吹进了各个学科和领域,开始细化学科分类,回归到学科的本体研究。

这个时候,在电影界涌现出了“第三代”导演和“第四代”导演。代际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先有了“第五代”导演的概念,才以“回溯”的形式建构了“第三代”和“第四代”导演。这种针对导演的命名方式来自于苏联,苏联的电影制度是将导演作为电影制作的核心,与商业电影的制片人中心制不同,突出导演的地位。(www.xing528.com)

“第三代”和“第四代”导演的共同点是在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表现着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三代”导演以谢晋为代表,他擅长用家庭苦情来表现社会的苦难;“第四代”导演则用人道主义来反思革命;“第五代”导演以更为年轻的视角,充分发挥电影语言的特色和表现功能,用更加朦胧、诗意的方式,表现着现实主义的内容。

和“第三代”“第四代”导演不同,“第五代”导演的出现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上的探索,电影作为艺术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其艺术性和审美性,逐渐从“政治性”中淡化出来。

所以,“第五代”导演的出现,开始了全新的电影叙事模式,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对电影的探索。虽然,这种电影探索在一些细节上和电影审查方面有一些抵触之处,但是,总体上对中国电影语言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第五代”导演之所以能够给中国电影带来如此多的改变,离不开外部经济、文化背景,也离不开“第三代”和“第四代”导演的积淀。

“第五代”导演的培养和成长模式打破了学徒制度的形式,给予这一代导演更多的机会,在参加工作初期就有能够独立拍片的可能性。首先,当时第一批大学生投身于电影事业,受到格外青睐。其次,以张艺谋为代表的这一批导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起步于西安等比较偏远的电影制片厂,获得独立制片的机会,发扬了探索和创新精神,打造出了属于“第五代”导演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