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传播学中的纪录片类型及特点

电影传播学中的纪录片类型及特点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艺术表现上,通过画面、音乐和解说相互配合,诞生了《漂网渔船》《住房问题》等纪录电影。第二种是阐释型纪录片,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更加强调需要解说词来完成宣传目的,选择全知视角进行讲述。从纪录片的不同流派也可以看出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纪录片还有特殊的阐述之美。和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并没有故事片那么受欢迎,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矛盾冲突。

电影传播学中的纪录片类型及特点

纪录电影是电影探索中的另一条道路,和故事片不同,纪录片追求的是真实性,所以,无论是选材还是人物都来源于真实生活,没有演员扮演,完全表现真人真事,杜绝解说等有引导性的内容的出现。纪录片本质上是为了揭示生活的本质,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纪录片不如故事片那么有戏剧性,需要受众保持思考,受众群体也不如故事片那么广。

路易斯·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绝大多数影片都可以被看作是对纪录片的探索,《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作品都是将镜头对准了真实生活中的片段,在探讨着纪录片的记录特性。所以,也可以说,电影起源于纪录片。因为媒介不同,纪录片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我们讨论的是电影纪录片。

(一)纪录片的发展

在纪录片的发展史中,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部于1923年上映的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把纪录电影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自此以后,纪录片创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北方的纳努克》是弗拉哈迪历经千辛万苦完成的作品,早在1913年,弗拉哈迪和一个探险队去加拿大开矿,他的老板让弗拉哈迪带着摄影机将找矿的情况记录下来,弗拉哈迪却拍摄了当地因纽特人的生活,但是,这次拍摄了3万英尺的底片却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后来,弗拉哈迪又一次前去拍摄,与上一次不同的是,弗拉哈迪将视角放在一家因纽特人身上,记录发生在这一家人身上的故事。虽然这部影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招来了很大的非议,认为这部纪录片中有违背纪录片真实性原则的摆拍画面,不过这依然不影响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且将弗拉哈迪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大众传播的宣传作用,尤其是纪录片,所以,在政策上鼓励创作纪录片,这就给苏联纪录片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1922年5月,维尔托夫和他的妻子、弟弟组成了三人小组,并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这是一个按月发行的新闻电影报纸,并且作为他们的理论阵营的媒介。

三人小组在一个地下室工作,地下室环境十分恶劣,但是无法阻挡他们对电影探索的热情。三人小组中分工十分明确,由维尔托夫做总指挥,统揽全局,妻子主要负责剪辑工作,弟弟爱好摄影,所以主要负责摄影工作。在他们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形成了“电影眼睛派”的主要主张:以实景拍摄为主,将摄影机扛上街头、市场、学校,随时记录,遇到合适的素材立即拍摄,不会征求拍摄者的同意,也不会破坏真实的场景。通常摄影师会找一个地方把摄影机隐藏起来进行拍摄,最后经过剪辑,加上字幕。在创作初期,三人小组主要以反映国内战争为主题进行拍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拍摄了《电影真理列宁特辑》(1924)、《前进,苏维埃!》(1926)等。在“电影眼睛派”的观念中,核心点就是认为摄影机比人眼更加真实、完善。

英国的纪录电影代表人物是约翰·格里尔逊,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为了抵制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背景下,开展了纪录电影运动,企图通过强调电影的社会意义来摆脱电影商业化,不去粉饰社会,真实地展现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真实地面对现实。

艺术表现上,通过画面、音乐和解说相互配合,诞生了《漂网渔船》《住房问题》等纪录电影。但是,由于当时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过分强调对于机械的盲目性。(www.xing528.com)

另一个要提到的纪录片导演是荷兰的伊文思,他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受到先锋派电影的影响,拍摄了带有诗意、抒情的《雨》《桥》;在第二个时期,伊文思的创作视角和理念发生了转变,开始将反法西斯战争作为拍摄的对象,而且去世界各地拍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反映比利时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博里纳日》、反映西班牙内战的《西班牙的土地》、表现中国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和平一定在全世界胜利》《世界青年联欢节》《激流之歌》《塞纳河畔》《愚公移山》等,伊文思的脚步遍布苏联、波兰、巴西、中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因此有“飞行的荷兰人”的称号。

美国学者比尔·尼克尔斯将纪录片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种是诗意型纪录片,以伊文思为主要代表,他拍摄的《雨》就是这个类型。诗意型纪录片受到先锋派的影响,所以反对叙事,强调时空、节奏和情绪的表达。第二种是阐释型纪录片,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是以宣传为主要目的,更加强调需要解说词来完成宣传目的,选择全知视角进行讲述。第三种是观察型纪录片,这类纪录片的出现首先依赖于便携式摄影机的出现,和“电影眼睛派”有相似之处,强调无扮演、无解说,足够客观。第四种是参与型纪录片,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导演或者主持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最有代表性的是《望长城》。除了以上几种类型以外,还有反射型纪录片和表述行为型纪录片。

(二)纪录片的美学价值

对于纪录片来说,无论采用何种叙事技巧,以什么形态呈现出来,永恒不变的一点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真实的探索,这也成为纪录片最重要的美学价值。

有人批判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认为在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摆拍的镜头,比如,纳努克一家在雪屋里早起的镜头,由于雪屋中光线不够充足,所以,弗拉哈迪将雪屋的屋顶削去才进行拍摄的。还有人对于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提出质疑,认为工人走出大门的顺序太过人为化。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镜头虽然干预了拍摄主体,但是都是为了还原生活真实性。从纪录片的不同流派也可以看出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存在着不同。

纪录片不仅仅是传达信息,实际上也在传达着情感。虽然纪录片更加强调的是客观性,但是,纪录片拍摄的无论是事还是人,最终都会归结到人,所以受众在进行接受的过程中都会带有情感,也正是因为纪录片有了情感的传达,也让它从社会层面上升到了美学层面。许多纪录片从选题开始,就会对受众有情感上的影响,比如对于弱势群体的表现,关于慰安妇的主题片《二十二》就是一个例子,它勾起了全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纪录片还有特殊的阐述之美。和故事片相比,纪录片并没有故事片那么受欢迎,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矛盾冲突。但是,纪录片依然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尤其是在表现动物题材的纪录片中,为了让受众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动物的情感,常常使用拟人的处理方式,也会使用蒙太奇的手法来叙事,既让纪录片显得更有趣味,也表达了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