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大众传播既具有正面功能也具有负面功能,负面功能指的是“麻醉作用”。“麻醉作用”由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提出,他们认为,受众会在大众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人们的社交热情和社交能力。尤其是当信息爆炸的时候,受众疲于接受新的信息,没有时间去思考,慢慢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当下的“低头族”就深受负面功能的影响,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成员也不能逃过“麻醉作用”的影响。
电影的传播反馈很弱,基本上也是一种单向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角色固定,所以,受众基本上都是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势必导致受众的思维能力退化。而电影为了追求票房收益,会用一些低俗或者是暴力的画面来刺激受众的视听体验,这些内容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效应,尤其会对儿童带来不良的影响。
由于儿童的心理还不健全,可塑性很强,判断力不够但模仿力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电影中一些成人化的内容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规范。尤其是有关性和暴力的内容,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和暴力模仿。儿童本不应该过早地接触一些成人化的信息,因为他们没有判断力和相应的担当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电影媒介却常常会出现视听刺激的暴力和性画面,从而把一些儿童不宜的信息传递给儿童。
暴力信息很容易导致儿童“反社会”的模仿,儿童时期是人类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并且没有选择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儿童会对于接受到的事物和信息进行模仿,包括以强烈的视听刺激吸引受众的暴力信息,也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所以在儿童观看电影的时候需要家长做出相应的引导。儿童看多了暴力的镜头,会造成一种误解,认为暴力就是社会的常态和现实,以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用暴力,所以性格会容易暴躁、有攻击性,长此以往,会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儿童尤其会对“英雄”产生个人崇拜,但又缺乏对于“英雄”角色的准确界定,所以,会对电影中古惑仔、黑帮这样的形象进行模仿,少年儿童会模仿其打架、说脏话,把暴力手段当作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另外,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而电影中对于物质和消费的表现也会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建立,如果电影中宣传对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盲目追求,少年儿童就容易形成虚荣和攀比的心理。
总之,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应该明确其传播功能和意图,既要充分发挥电影的艺术特性,也要考虑到电影传播带来的局限性,从艺术和思想方面全面把控电影主题的传播。电影走过百余年的历史,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进行过很多的探索,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相信这些并不能抹杀电影对于人类传播发展的贡献,以及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注释】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www.xing528.com)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日]见田宗介,栗原彬,田中羲久.社会学事典[M].东京:弘文堂.1988.
[7]鲁曙明,洪俊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牛颂,饶曙光主编.全球化与民族电影:中国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9]韩望喜.美与善的人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杨晨.《太阳照常升起》:解构性叙事催生的审美激情[J].理论与创作,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