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难影片的另一个社会意义就在于让观众正确认识“人定胜天”的道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切思想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首先表现为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论”。“天命论”宣扬的是:人的寿命长短、健康与否都是上天注定的。而这里的“天”,也就是自然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一切命运都被“天”支配着,是“天”决定着人的生死与寿命,决定着家庭组成和社会地位,决定着人的智力和学识,决定着人的机遇与国家政治,也就是那句古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思想的产生也是有社会原因的,在古代重农抑商的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给自足的现实也使得人们缺少生产积极性,也就没有改变自然的能力,只能靠天吃饭,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自然就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根本。“巍巍乎!唯天为大”便是最好的哲学阐释,和“天命论”一样,它们都把人放在了一个顺从自然的地位上,顺从自然的安排,并且主张天的安排是没有规律和因果的,是在冥冥之中进行的,所以,灾难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灾难的发生是“天”的惩罚,只能通过一些祭祀手段来祈求上天的原谅,祈祷上天不再发怒,祈祷风调雨顺,祈祷安居乐业。“天命论”是对自然的敬畏,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也没有办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以产生了这种比较消极的人与自然的观念,彻底消解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于是,又出现了另一种人与自然观,即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出现在中国先秦时期,主张人起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就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庄子又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简单地说,道家的思想就是:反对把贵贱的从属观念用于解释人与自然,主张尊重天地,尊重一切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更重要的是要顺从自然,做到天人合一。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视为现代生态学的起源。
接着又出现了人定胜天论。中国先秦时期的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尚书·太甲》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在继承孔子的天命论的基础之上,扩展了他自己的“人命论”的思想,即天命决定,也就是天要通过人起作用,天意是体现在民意之中的。孟子主张人只要发挥思维的作用,就可以通晓人性,懂得了人性就可以洞察天道;接着可以通过保存自己心中所固有的道德观念和善良的本性,修养人性,就可以事天立命。孟子的思想在天命论的基础上,把人的地位提到了一个高度,主张发挥人的作用。
在中国灾难影片中,“人定胜天”的理论被极大地挑战,叙述者想要通过灾难的艺术表达来传达重新审视人定胜天的想法,来正确的认识自然灾难,而不是不断改造自然。面对灾难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减缓城市化的进程,保护自然环境。人们沉浸在自己成绩的喜悦中,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危机”,直到自然给了人类沉重的一击,灾难的频频发生,才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中国灾难电影中,除了敲响警钟以外,电影中还教授了简单的面对灾难时的逃生技巧。
对于一部灾难片来说,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不仅要完成技术上的工作和拍摄工作,对于电影中出现的情节还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这样才能使影片更加真实和耐看。尤其对于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逃生方法和技巧,这些画面会成为观众所存储的知识的一部分,当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这些潜藏在大脑中的记忆就会受到刺激而被传递出来,成为逃生的关键。所以,中国灾难影片不仅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还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逃生的知识,最重要的就是,传递给观众一种信念,遇到灾难的时候,全国人民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不管怎么样,灾难来临时都要保持冷静和镇定,正确使用自救方法。还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要有的勇气和信心。
最后,灾难电影的出现,可以从某个侧面说明人类已经对生态问题开始警醒,并且意识到其严重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人类已经敢于承担灾难的责任,并且将灾难电影作为对人类存在状况的忧思的表达。(www.xing528.com)
从立意方面来看,中国灾难电影是以人文情怀为主的叙述,但是影片中对自然的表现也是不可忽视的,不断将着眼点放在关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常常通过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借助灾难来表现人类的自然观念,从而表达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敬畏。
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看,自然可以作为电影叙事的背景,也可以成为电影叙事的动力。中国灾难影片一般先通过技术手段,尽量呈现出灾难发生的情况,进而给受众造成心理紧张和压抑的感觉,从而为后来解除灾难后提供心理的快感和情感的释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灾难电影可以将自然现象扩大,可以通过对灾难再现的时长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视觉效果的过度延长,突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角色,有助于将叙述性的、有关生态问题的参与置于前景。
中国灾难电影偏向于内容叙事学,也就是说关注的是人物的行动及作用,以此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来表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在题材的选择上,多选择灾难事件作为创作原型,比如《唐山大地震》《极地营救》等影片。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材作为拍摄对象,不仅能起到宣传救援和伦理亲情的作用,更能给观众以“警示”和“醒世”的作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只顾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顾生存环境的恶化,直到大自然开始报复的时候,万千生灵涂炭。面对这样的情况,影视作品通过对灾难逼真的表现,让更多没有经历过灾难的观众看到灾难的可怕,也可以通过画面和音响,传达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电影是一种传播手段,中国灾难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也在不断向观众传递着某些意义。中国灾难电影一个重要的传播意义就在于传播各种各样积极的元素,比如凝聚力。通过对灾难的讲述,传达社会要具有一种凝聚力的意义。其实,基本上所有中国灾难电影都有这样一个套路:灾难突如其来,人民群众的生命受到威胁,各级领导官兵克服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亲人的生命来营救老百姓;最后,通过团结的力量,群众获救,危险解除。
我国的灾难电影从《紧急迫降》《极地营救》《烈火英雄》到《惊涛骇浪》《极度危情》和《唐山大地震》等,都大力宣扬团结救援的精神。除了凝聚力之外,大多数人是没有经历灾难的,比如汶川大地震,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了解情况的。中国灾难影片通过各种策略和技巧将灾难趋于真实地展现给观众,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灾难的无情。
除了这些,灾区的幸存者也在尽自己的努力挽救他人的性命,用他们的双手不遗余力地挖掘废墟下的生命。比如,被称为英雄的任木匠,他在学校废墟下搜救自己的女儿,却在这个过程中救活了其他的学生,而当他挖到自己女儿的时候,女儿却因为在废墟中埋得太久而失去了生命。在灾难面前,所有的救援者都会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和平等性,没有了亲近远疏之分,只要能救的都会去救。中国灾难电影,也通过对这些场景的表现,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生命、善待生命。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忙于奔波,似乎早已忘记了生命的意义,而当生命即将逝去之时,才能真正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中国灾难电影通过画面和声音,将生命的意义进行传递,这就是电影中伦理表现的又一个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