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对于电影艺术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和这个日子同样重要的还有卢米埃尔兄弟,这一天,他们用自己发明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他们拍摄的胶片。从这一刻开始,电影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世界得到发展。
可以说,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能给电影的发明提供可能性。这些主要表现在摄影机、胶片、录音机、磁带、放映机及银幕的发明和使用上。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上述发明依托科技发展,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方式,同时明确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应该具有的艺术特性。
当人们已经不能满足照片对于现实的复刻时,便开始探索让现实场景“动起来”的办法,从而弥补照片所不能满足的心理需求。而让现实场景“动起来”的可能性在2000年前就被人们发现了,那就是小孔成像原理。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另一个让现实“动起来”的理论便是“视觉滞留”原理: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象在视网膜上停留0.1~0.4秒左右的时间的现象。正是这些现象,使人们相信可以让现实“动起来”。因此,慢慢出现了诡盘、轮车盘、幻灯这些欧洲中产阶级的玩具,原理都大同小异,“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像,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像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1]
1872年,幕布里奇为了帮助老板赢得赌约,将相机拍照的理论用于记录马奔跑的瞬间,以求证马在奔跑的时候到底先抬起哪条腿。虽然原理并不难,但是,幕布里奇却因此花费了整整5年的时间,直到1878年才获得成功。他使用了24架照相机,将它们排成两排,并在快门上拴上绳子,当马奔跑的时候,马蹄触动绳子带动快门,这样,将马蹄腾空的瞬间拍摄下来。至此,以图片的形式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改变,但是,这依然离电影还有很大的距离。法国人马莱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摄影枪”,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这个设备利用了左轮手枪的原理。1888年,出现了另一个法国人爱米尔·雷诺,他更像是动画片的奠基者,因为他放映的活动影像全部是手绘出来的。(www.xing528.com)
直到1894年,电影史上重要的人物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至此,影像才真正实现了“动起来”的初衷。“电影视镜”就是一个长方形的箱子,箱子上有一个2.5毫米的小孔,箱子里面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2]胶片的影片,而人们只能通过这个小孔来观看电影。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只能供一个人观看,和今天的观影方式完全不同;也有人建议爱迪生改良“电影视镜”,让更多的人能够同时观看,但是爱迪生认为,投放式的电影放送并不能赚到钱,只有好奇的人才会来观看,那么,一个2.5毫米的透视镜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显然,这一想法给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的出现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的出现,也成为电影发展的分水岭,至此,电影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从固定视点单镜头到移动摄影,到电影特技的探索,再到叙事电影的出现,从法国先锋派再到美国好莱坞,从蒙太奇再到长镜头,从无声电影再到有声电影,电影已经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
可以说,人们对于电影的探索是从技术开始的,发明了能够记录影像的机器,于是,不断找寻这个机器可以怎么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在给电影撰写说明书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电影不仅可以用来记录生活,还可以讲故事,还可以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不同的电影流派开始宣扬自己的电影语言,至此,电影语言开始慢慢形成,电影也不再依附于戏剧,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变成了传播媒介。人们在感慨电影迅速发展之时,也深切感受到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影响。而面对这个影响如此巨大的媒介,人们又该如何控制和使用它呢?如何运用电影媒介来弘扬主旋律,如何利用电影媒介实现舆论引导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影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上这些问题也就是电影传播学要进行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电影学研究以电影的本体论、电影剧本、电影语言、电影制作和电影后期等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也吸取和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出一些边缘学科,比如电影心理学、电影审美学等新学科,但这些学科的研究视角和范畴并没有包含传播学,而传播学对于受众和效果的研究,对电影传播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电影传播学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析电影与社会、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传播学不仅在生活中时刻可见,电影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传播,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从美国引进之时,就为电影学的研究开阔了思路。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影传播的研究也应该有所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