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俗性。
通俗性是指农民读者对文学读物尤其是通俗读物比较感兴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特别需要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书刊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相反,那些内容较深,艺术水平较高的“阳春白雪”类的文学读物,则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欣赏能力不高而受到冷落。相比之下,那些内容浅显易懂,娱乐性、故事性较强的通俗读物颇受他们的欢迎。
2.科普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问题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我国城乡差别越拉越大,1984年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比例是1.84∶1,1994年是2.86∶1,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比为3.22∶1。就是像宁波这样的沿海较发达地区,城乡发展的差距也较为明显。2005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810元,前者是后者的2.23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小学文化程度的为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宁波市2005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基本科学素养达标率为4.10%,而农民的基本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2.11%,几乎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因此,当今的农民越来越意识到提高科学素养的迫切性。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使当代农民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技术能带来金钱和财富。所以农民读者对科技图书特别感兴趣。过去农民走亲访友,都是拎着大包小包礼品,如今的农民追求新时尚,带着飘着书香的科技图书馈赠亲友。
3.多样性。(www.xing528.com)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特征进行概括的话,我认为至少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应该予以强调的,那就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式(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所谓“模式”或“道路”)明显地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化,也就是说从单一的集体农业经济模式转换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这一点在村庄发展层面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明显。以最近刚刚由有关组织与机构推出的“中国十大名村”为例,江苏省的华西村主要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而不是通过发展农业而致富的,该村的年产值目前已达到了300多亿元,其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于它对周围的村庄实施战略兼并;河南省的南街村尽管在经营方略上选择的也是工业化道路,但在经济组织的许多方面则具有比较浓重的、人们通常所说的“红色”味道;与这两个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集体经济”成分的村庄相比,安徽省的小岗村从一开始就是以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而逐步地瓦解原集体经济而名声大振的;浙江省的花园村和江西省的进顺村则分别是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旅游业而带动与促进村庄发展的……这说明中国农村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已经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清楚了。在目前情况下,试图再用一个统一的所谓模式比如说曾经出现过的“大寨模式”“苏南模式”等来统领中国村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不现实的。相反,中国村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会更多地表现出多样化特征。农村发展的多样化,反映在农民读者对图书需求上的多样性。比如种田的需要农业科技图书,专业户或兼业户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农民企业家和农民经理则需要经济管理、工业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4.实用性。
农民读者知识水平不高,阅读能力有限,因此他们对图书内容要求通俗、详细、浅显、易懂、实用性强。高深的文笔、深奥的理论、抽象的叙述,农民读者难以接受,也不感兴趣。此外,农民读者阅读图书往往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他们希望购买的图书在文字表达和问题的阐述方面尽可能详细有针对性,以便他们吸收理解,学以致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