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是读者思维的重要工具,了解读者心理学

语言是读者思维的重要工具,了解读者心理学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语言是思维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是读者思维的重要载体;而思维又是语言的具体内容,没有语言,思维难以正常进行。语言以声音和描述的形象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直接引起思维过程。

语言是读者思维的重要工具,了解读者心理学

1.思维的概念及其本质。

在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被理解为受社会所制约的,同言语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崭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思维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并远远超出了感性认识的界限。也有人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然而,虽然各家心理学文献对思维意义的叙述都不尽相同,但细致分析却没有什么本质差异。把他们的叙述概括起来,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反映,二是有意识。能反映,这是因为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是迄今所知道的最复杂的物质,是思维的器官,这个器官天然地能够反映客体,这种天然的反映形式就是感觉。在这点上,人脑和动物的脑是一样的,反映的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有意识,这是指人脑和动物的脑的一个显著区别,人脑可以产生意识(头脑中已有知识和自觉摄取知识的习性),而动物没有意识。所以说,用意识装备起来的头脑去反映的可以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这时已超出了感性认识的界线,属于理性认识。这就是思维的直接本质。例如,我们常见到刮风、下雨,这只是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知觉(动物也能做到的反映),但如果我们要研究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并把这些现象和吹气、扇扇子、玻璃窗上结水珠、水管子“冒汗”、壶盖上滴下水珠等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都是“空气对流”的表现或“水蒸气遇冷后液化”的结果,那么这就已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进行着把握因果关系的思维了。因此,读者的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之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构成了读者认识的高级阶段。

综上所述,思维的本质是具有意识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意识的头脑”的含义是有知识的头脑,又是具有自觉摄取知识的习性的头脑。从思维的角度讲“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那就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反映,而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的反映,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可能出现理解上的混乱,因为概括性不限于思维,知觉和表象也有概括性;间接性也不局限于思维,想象就是间接的反映,所以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的反映;反映的方式不是直观的、零散的,而是间接的和概括的。

2.思维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

(1)语言

语言是思维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是读者思维的重要载体;而思维又是语言的具体内容,没有语言,思维难以正常进行。语言以声音和描述的形象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直接引起思维过程。例如,读者的同学告诉他(她):“今天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批新书,其中有很多是中外名著和人物传记类的图书。”此时这位读者的同学就会思考:“明天该不该去图书馆看一看或者是去借两本呢?”当人们接收到外界某些信息,只要可能与他(她)有一定的联系,他(她)就会通过语言开展思维活动。

(2)感知(感觉与知觉)

人们只有通过感知才能获得外界事物具体而又鲜明的形象。人的大脑思维活动体现到这些被人们感知的信息之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归纳、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综合性活动,取得对事物进一步较为完整的、真实的认识,发现事物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事物的规律。前面提到的那位读者,如果仅仅凭同学告诉他(她)的信息可能还不足以使他(她)决定明天一定要到图书馆去看一下。但当同学向他(她)展示从图书馆借回来的新书之后,他(她)经过思考,第二天一定会去一趟图书馆,并且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3.思维的方式和特征。

根据我们的理解,传统思维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性:

(1)不连续性

1900年普朗克提出“作用量子”给自然界的不连续性观念奠定了基础。玻尔把它引入原子结构的研究中,使核外电子处于稳定状态。爱因斯坦引用来解释光电效应,等等。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把不连续性作为其不言而喻的前提。“不连续性”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①系统由多主体组成。

主体间相互作用,其中没有哪一个主体是独立存在的。在复杂适应系统中(CAS)中,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他适应性主体组成,所以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去识别别的适应性主体。这个特征是CAS生成的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

②主体间通过聚集相互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整体。(www.xing528.com)

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简单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会产生突现现象从而生成“复杂的大尺度行为”。“对于突现现象而言,生长出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基本的思想。”

(2)不确定性

用著名的科学家普里高津的话说:“腐朽”的确定性,即确定性已腐朽了、终结了,而必须代之“不确定性”。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绝对化,事实上,如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自组织),确定性的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混沌),而随机性的系统却又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突现)。”但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是它的特例,这是因为世界的万物变化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由此决定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曾这样说:“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的因素。”所以普里高津强调:“我坚信,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我们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顿所开辟的道路的尽头,他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时间可逆的确定性宇宙的图景。我们现在却看到了确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学定义新表述的诞生。”我们“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这种自然法则,“不再基于确定性,而是基于概然性”。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确定性的终结,不确定性研究已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罗伯特·马修斯在2003年英国《焦点》月刊5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可思议的世界”一文。文章开头说:“此时此刻,在你周围,比原子还小的粒子正在不断出现(生成)又消失,它们凭空产生(生成),又转瞬即逝。你可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没有它们,无论是你还是整个宇宙都将不复存在,但你应该庆幸它们的存在。它们被称为虚粒子。这是所有科学中意义最深远、也最匪夷所思的理论——不确定性原理——推理之一。”不确定性原理最早由海森伯提出,以后引发了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争论(常称A-B争论)。争论的结果以有利于玻尔一边而告一段落,接着又有彭罗斯与霍金的争论,霍金站在玻尔一边,嘲笑爱因斯坦念念不忘的上帝只能是个“随时都在玩骰子的大赌徒”。不确定性原理已经在科学探索中显示其强大力量:它暗示着虚无空间中充满能量,其能量的随机爆发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粒子纠结效应为实现粒子加密法提供了基础,成为一种保护秘密信息的全新方法;不确定性原理最惊人的应用是在宇宙学中,人们据此推断出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这都表示着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的巨大威力。不确定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研究领域,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创新研究专家罗森伯格写有《不确定性与创新文化》一文。该文一开头就说:“在考虑科学和技术文化时,有一个在讨论中起支配作用的关键词,即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原理应用于管理,形成了一门“不确定性管理”的课程,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因为市场变化是不确定的,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运用新的思想方式来考虑战略。

(3)不可分离性

按照复杂性的观点,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人简化的事物。可分离性或可还原性就是把复杂事物作简单化的处理。这种简单化处理方法背景是机械宇宙观。机械论宇宙观把宇宙看作一架机器,一只大钟,人也是机器,或机器上的螺丝钉。人为了认识这架机器,这只大钟,首先将它拆分或“拆零”。它显然是把复杂事物简单化了:以为唯一地可以从部分的性质出发获得对整体的理解,简单地把整体看成部分之和。

不可分离性观念是建立在“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观察对象与观察者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混沌理论则告诉我们,由简单的零部件组成的简单的系统将会产生极其复杂的行为模式。正因为这样,“混沌―有序”组织的倡导者迪伊·哈克在他的《混序时代的诞生》中倡导人们要“走出数学语言的执迷”,他运用经济史家、会计师及会计史学会前任会长托马斯·江森的话提出了以下劝告:“笛卡尔—牛顿学派世界观对思想的影响,远远跨越自然科学范畴会计学也在其列。复式分录簿记以及自16世纪由此演化的财富测量系统明显具有笛卡尔—牛顿学派的精神。它们所立足的观念诸如个体为部分的总和、‘果’是无限分割的‘线’性之因的结果……现在部分科学,如量子物理学与演化生物学,欲对现实的最贴切的描述,就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构成一张网,其中的万物都在生生不息的变动与演化中,而人类以其有限的感官,仅能觉察一隅。这种‘全系统’的世界观下,部分的总合并不就代表任何事物的整体,部分只有就其在一个事事相关的更大整体中,方能展现其意义……如果现在连科学家都以全新的观点来看宇宙,那么先前由科学家之处承袭机械化世界观的会计人员,为何还把人类组织机械性的论点牢牢抱住不放……我们不该再将管理会计视为驱使人去测量的工具,而是要激励人去探索会计测量背后的关系、模式与过程。”哈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可再沉迷于分割观念的牢笼中,不再执迷于机械的分割而应走向复杂性的整体思维道路。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就是要人们走出机械还原论的误区,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处理系统复杂性的。按他的说法,他的五项修炼,作为系统思考工具,“是为了了解动态复杂性而特别设计的”。《第五项修炼》最后一章的标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全书的结尾:“某种新的事情正在发生,而它必然与我们都有关——只因为我们都属于那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不可预测性

不可预测性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蝴蝶效应:墨西哥湾上空一只蝴蝶的翅膀一煽动,就可能引起加利福尼亚的一场大风暴。现实中曾经发生过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是一个、几个国家或地区,以后波及面很广,乃至全球。前述不确定性已导致历史决定论的破产。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的社会生活世界中有大量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正如莫兰在《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一书中所说:“如果这个历史阶段消除可随机性、偶然性、战役、机缘、古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的美丽的鼻子、拿破仑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的迷雾、斯大林的死亡,它的合理化就达到比一部荒谬的历史更坏的荒谬性。”“如果我们认为历史是理智的,它知道它需要什么、它牵引着我们的鼻子走向进步,那么这种观点比莎士比亚的白痴的观点更加白痴!”未来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未来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未来并非过去的继续,而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只有承认这种不连续性并设法去适应它,我们才有机会在21世纪生存下来并获得成功。”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人们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以适应这个动荡不定、极难预料的环境变化,其中一种受人重视的重要战略,就是“情景规划”,在此我不作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林德格伦等著的书。当然“四不”和“四有”的关系是相对的,“四不”并不截然反对“四有”,尤其在现实的实用的层面上必须考虑到“四有”,例如,我们批判分割,批判还原,但在许多情况下,还原方法仍然有效。对前景的预测虽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情景规划本身还含有预测的意义,否则人们就无法行动了。

4.读者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读者阅读活动的全过程。阅读过程通常有以下三个过程。

认识分析过程: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从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的阅读信息。通过感知,形成了对图书的初步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就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如图书的质量、价格、封面设计、图书的内容等等,逐步将选择的范围缩小,准备从较小的目标范围中选择最合适自己需要的目标。

比较择优过程:读者通过初步的认识和分析过程,已经将目标缩小到几个,此时他需要的是进行比较。例如,读者需要购买或借阅几本外国名著,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呼啸山庄》等等,但一次又只能购买或借阅其中的两本,这时读者就要从外观、价格、内容等特征中比较优劣。这是思维的推理、鉴别、择优过程。然后再做出最终的选择。

评价判断过程:读者对图书选择的目标进行比较、鉴别之后,最后要做出评价判断。经过比较后,他可能认为还是购买或借阅《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更适合自己。因为他认为这两本书的内容对自己有吸引力,而且价格也合理,图书的封面设计、纸张的质量等都比较好。这种思维的评价判断过程,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决定最后的购买或借阅行为并实施这个行为。当此行为结束后,思维活动并没有结束。等到阅读完这两本图书后感到十分满意时,顾客会对这次消费思维与消费行为作一番总结,肯定这次合理的、正确的购买或借阅行为,并作为经验积累起来,以备下一次消费或借阅思维时参考,也可能向其他人宣传自己成功的消费经验。

思维对读者购买力和借阅行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图书馆或书店应研究怎么样来创造各种条件,引导读者去正确思维,向着能使读者购买或借阅图书的方向去思维,做到读者既能购买或借阅到称心如意的图书,又使书店、图书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有一次一个读者拿着一本《文斋随笔》正犹豫不决时,工作人员走到他的跟前介绍说:“这本书是毛泽东同志终身喜爱的一本书。”当这位读者听完后,他再也不犹豫了,立即买下了这本图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