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样一个行为它包括“阅”和“读”,“阅”即人类利用眼睛的视觉功能去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而“读”则是人类利用发音器官对所接触到的东西,进行表述的一种活动。通常情况下,“阅”与“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自然联系,“阅”是“读”的先导和基础,“读”是“阅”的延伸和进一步表述。因此心理学家将“阅读”解释为:“它是文字信息传递过程中接受端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对其所需的文献资料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的一种心智活动。”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人们只有通过阅读这条途径,才能进入人类知识的宝库,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拿梁灿兴先生的话来说,“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文献群中的知识单元。”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的读者只要掌握阅读方法,其有自学的能力和动脑筋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们就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博览群书,紧跟着潮流,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新信息。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之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1997);这一层面被称之为结构层次(佛斯和黑格斯,1978)。在很多情况下,读者面临第二个层次的理解,即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图、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克拉克夫妇(1997)将此称之为利用过程,佛斯和黑格斯则称之为意图层次,很明显,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所涉及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比第一个层次要复杂得多。那么,阅读的心理机制是什么?阅读受到哪些相关因素的控制?卡洛(1994)在《语言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下列人脑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模式。卡洛模式中感觉记忆、工作记忆、永久记忆以及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表现了人类认知功能的普遍特征:外来信息以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态暂存于感觉记忆;同时永久记忆或人脑知识网络中的相关内容被激活(activated)和调出来辨认外来信息;被辨认的与认知活动有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当新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一部分信息消失,一部分信息和永久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对外来信息的辨认、加工和获取需动用人脑中原有的信息,同时也受到认知活动的目的、计划、策略等方面因素的监控和影响。根据卡洛的模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者对外来视觉信号的处理首先受到学习目标的监控(是获取篇章信息还是辨认语言形式等),往往是目标的监控决定了各种信息的取舍和处理方式。其次,学习者在辨认、理解视觉信号输入时,无疑需要调用自己知识网络(非直观信息)中两个方面的知识:(一)语言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词汇、句子结构、话语结构等;(二)对世界的认识(world knowledge),阅读是读者对世界的认识过程。读者阅读的内容无非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这两种知识缺一不可,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阅读无从谈起。
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辨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甚至再创造等。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一)“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单词等;(二)“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 model)。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在阅读过程中,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这是相互作用模式的基本观点。颇具影响的现代图式理论便是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www.xing528.com)
和其他言语活动一样,人们阅读是有目的和有理由的。在大部分情况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篇章信息,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按照交际语言教学的观点,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能动作用和读者直接的反馈,但是作者在写作时知道他的读者群是什么样的人,他显然想让他的读者读懂他想表达的意思;读者的阅读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大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