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案例分析以及根据案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的教学设计,笔者就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教学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加强语用理论和读写结合理论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欠缺又该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呢?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无理论指导的课堂是随意、无效的课堂。本书认为语文教师在语用学和读写结合理论方面需“补课”。特级教师熊生贵撰文《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他认为而今需要学习一些语用学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树立专业的语用理念,将语用学与语文课程体系相联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运用语用学,提高自身的语用教学实践能力。
(二)创设情境,加强语意理解
语用学的体验性原理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投入语用体验和生活体验中,从生活中不断感悟。在一些遣词造句、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需要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进行深入的理解,甚至是揣摩。刘仁增认为,任何言语活动总是由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时候、于一定的空间里、因为一定的原因、就一定的事项、希望达到的目的而进行。这里所谓的“一定的”就是指一定的语境。所有对语意的理解、文本内容的领会、思想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了解,借助语境来感知。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码信息,明白说话人的所指、指示语的具体意思,明白一些特殊语句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同时,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语意,就能充分吸收消化言语,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当遇到自我需要表达的时候,能够更加准确、规范、得体地用语言,表情达意。
(三)发现言语形式,迁移写法(www.xing528.com)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能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语用教学并不是语义教学,当学生充分理解语意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特有的言语形式,发现文本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说当我们了解作者说了什么之后,还应当了解作者是怎么说的。当学生了解了文本的言语形式后,能更深刻地把握文本。任何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言语形式,而那些优秀的文章所蕴含的言语形式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在引导学生体悟文本、学会写作等方面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关注到文章的言语形式,才是真正地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发现言语形式,只是其中的一小步,重要的是学生发现了文本独有的言语形式后学会迁移运用。因为发现、感知都是一种静态的言语习得,学生此时获得的言语是一种“消极语言”,语用学要求学生能将这种“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这就要求读与写相结合。因此,教师此时的工作就是借助文本的言语形式,精心设计,找准读写结合点,创设情境引导写作。
(四)明确读写结合的指向性,采取合适的读写结合法
读与写不是随意的结合,不是只要进行了读写结合就能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在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还应当考虑读写结合的指向性。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阅读不是写作的附庸,阅读还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是一次对语料的加工过程,但写作也有其独有的使命。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明确读写结合这一行为是指向阅读目标还是写作目标的。只有确定好方向,才能采取合适的读写结合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