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语文教材,汪潮先生在《不同文体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进行了文体分类。他将课文文体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个类型就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诗歌(儿童诗、古诗)、散文、小说、神话等。文学文体类的文章,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艺术乃至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探究文学文体类的文本,是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收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等,以童话、儿童诗为例进行分析。
(一)童话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文学文体中的重要板块,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孙毓修的《童话》丛书中,童话就有了相关界定,即面对儿童的图文交互的故事(即今日的绘本)、寓言故事和生活故事等。在我国儿童文学蓬勃发展后,学者们对“童话”的界定,即贴合儿童思维方式、充满想象力,具有奇特、形象具体、童趣等特点的故事。汪潮先生在《不同文体教学》中认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的象征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等文体特点。小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可以感受童话的语言美;培养想象力,体悟文学的形象美;挖掘童话含义,理解文学的意蕴美。童话的种种特点,符合小学生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心理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中的角色转换,更好地体悟和理解文学美,会给学生的成长过程带来深远而又深刻的影响。下面以“童话中的不可思议”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大意。
2.通过讨论交流、对比,发现不可思议的情节,体悟童话中幻想、神奇的特点。
3.培养想象力,学会创作不可思议的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交流、对比,发现不可思议的情节,体悟童话中幻想、神奇的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想象力,学会创作不可思议的童话故事。
【群文议题】
“童话中的不可思议”
【组文】
1.《猫小花和鼠小灰》
2.《书本的蚂蚁》
3.《梨子提琴》
4.《不可思议的文具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看图片,你能猜出是哪一个童话故事吗?
PPT展示绘本插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拇指姑娘》《丑小鸭》。
2.这些故事中让你觉得最神奇的人或事情是什么?
生1:《拇指姑娘》里的拇指姑娘只有我们的小手指那么大。
生2:稻草人和机器人都有人类的本领,能帮助小女孩打败坏人。
生3:我觉得白雪公主很神奇,她被后妈害了很多次,都没有被打败。
总结:童话中的人物有神奇的魔法,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完成很多我们难以完成的事情……这些情节都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童话中的不可思议”
二、阅读童话,品味“不可思议”
1.从《猫小花和鼠小灰》的题目中,你认为这个故事可能是写谁与谁的故事?(猫和老鼠)
2.阅读童话,提出问题:你认为故事中的哪些地方不可思议?(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生1:猫小花不认识鼠小灰,鼠小灰也不认识猫小花。
生2:鼠小灰每天弹琴给猫小花听。
生3:猫小花不再孤独,不再无聊,她有了朋友鼠小灰。
师:猫和老鼠成了好朋友,真是不可思议。
生4:猫小花一直不知道鼠小灰是老鼠。鼠小灰也不知道猫小花是猫。
生5:猫小花见了鼠小灰没有追,没有抓;鼠小灰见了猫小花也没有躲,没有逃。
师:这可太有趣了,你们把故事读懂了,也找到了这些不可思议的地方。虽然这些地方这么不可思议,可是老师发现你们汇报交流的时候都喜笑颜开,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1:我觉得它们都太傻了,猫和老鼠是敌人,它们却不认识对方,还成了好朋友。
生2:它们妈妈只会告诉它们要远离对方,却没告诉它们猫或老鼠长什么样子。很笨!
师:你在笑它们又傻又笨,是吗?
生3:老鼠每天弹琴给猫听,老鼠会弹琴,猫还能听懂音乐!
师:是啊!猫竟然和人一样呢,真是不可思议!
总结;正是这些不可思议的情节让我们感受到童话故事的神奇,感受到超出现实世界的生动有趣的想象。
三、对比阅读,畅谈感受
师:请大家阅读《书本里的蚂蚁》《梨子提琴》,一边读一边将不可思议的地方勾画出来。下面我们来汇报一下这两个故事里不可思议的地方在哪里。
交流《书本里的蚂蚁》:
生1:小蚂蚁和字能对话。
生2:书里的字会移动,每天组合成不一样的故事
交流《梨子提琴》:
生1:小松鼠把梨子做成提琴,琴声带着香味。
生2:狐狸听到琴声不捉小鸡,狮子听到琴声不吃兔子。
生3:听到琴声,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
师:同学们已经完全读懂了童话中的“不可思议”。
四、总结“不可思议”的作用
师:如果童话中没有这些“不可思议”,会怎么样?
生1:缺少趣味。
生2:不好看。
生3:不生动。
生4:没有吸引力。
师: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在童话的世界我们可以让许多神奇的事情发生。
五、创作童话的“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文具店》续写:(www.xing528.com)
说完,老爷子便在纸上画出了女孩,“嗖”女孩不见了。她到了画里。只见一个黑色的毛,长长的尾巴的小猫,一路小跑朝女孩奔来。咪咪用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搭在女孩的肩膀上,鼻尖蹭着女孩的脸。不时发出喵喵喵的声音,说“我好久没看见你了”。女孩也搂着小猫,在那厚密柔软的毛上反复揉搓着。
1.趣味十足,贴合儿童心理特征
其教学核心在于抓住了童话的情节设置的巧妙。通过童话情节中的“不可思议”之处,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神奇以及蕴含在童话创作中的想象、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童话中的“不可思议”,如《猫小花和鼠小灰》中“鼠小灰每天弹琴给猫小花听”“猫小花一直不知道鼠小灰是老鼠,鼠小灰也不知道猫小花是猫”;《书本里的蚂蚁》中的“小蚂蚁和字能对话”“书里的字会移动,每天组成不一样的故事”;《梨子提琴》中的“小松鼠把梨子做成提琴,琴声带着香味”等。在寻找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感受到童话的有趣和神奇。童话故事情节中的“不可思议”符合学生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新奇古怪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对童话的强烈阅读兴趣和探究兴趣。
2.写作知识须具体
在“童话中的不可思议”的教学设计中,对童话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体悟童话的趣味,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童话不可思议之处的创作上。在具体的文本细节处,学生感受到了“童话的不可思议”,慨叹童话的神奇和魅力。接着提出“不可思议的地方有什么相同之处?”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一番交流讨论后,会有诸多发现。教师适时引导总结“童话中的不可思议”创作的奥秘,即运用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学生明白了具体的写作知识后,对于后面的小练笔——《不可思议的文具店》的续写,能够很自如地展开想象叙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儿童诗歌的群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实践
儿童诗是诗歌中的一个类别。在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中,有儿童诗、古诗、现代诗等。儿童诗,顾名思义是专为儿童所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审美特征。儿童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力、天真的语言表达和浪漫的童稚意境,使学生获得儿童诗歌美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蒋军晶老师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中提到“以写为重心的诗教”。成人诗歌多是朦胧、模糊、虚幻的意象,儿童诗歌却截然相反,多是直观具体、清晰明显、可知可感的形象,基于此特点,教师可“以写为重心”,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创作诗歌。下面以“最后一句·诗”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内容。
2.体悟诗歌的意蕴美,理解其内涵和深意。
3.学会创写诗歌。
【教学重点】
体悟诗歌的意蕴美,理解其内涵和深意。
【教学难点】
学会创写诗歌。
【组文】
1.《阳光》
2.《花一把》
3.《我是一支黑色的笔》
【教学过程】
一、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
阳光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1.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哪一句?
2.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诗放在最后?可以放到第二行吗?
总结:前面三个“阳光”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而后面的“阳光”是母亲的爱,需要用心体会,同时也是点睛之笔。
二、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
出示:
花一朵,好看
花一山,好看
花一盆,还好
师: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生1:前面是“好看”,后面是“还好”。
师:你从“还好”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
生2:比花一朵、花一山差一点儿。因为大自然与人工种植的不同。
出示:花一把,就笨了!
师:你怎么体会的?
生3:摘下来花就没有生命了。
出示:除非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写下最后一句诗。
三、创作最后一句诗
出示课件:
我是一支黑色的笔
我是一支黑色的笔,
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
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
我要把红玫瑰涂成黑色,
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
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
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
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我最伟大的杰作,
是______________。
1.注重儿童诗歌的意蕴
从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议题确定为“最后一句诗”,初听之际,有些云里雾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阳光》最后一句诗入手,提出“为什么要放在最后,能否调换位置?”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最后一句诗中“阳光”深意的思考。在思考探究中,学生明白了最后一句阳光的喻义是母亲的爱,实现了主题的升华。在《花一把》中,逐字逐句分析,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步一步明白“好看—好看—还好—笨了”的深层含义,即从有生命、有自由到有生命、没有自由,最后到没有自由、没有生命。教师作为一个引领者,带着学生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品析儿童诗歌蕴含的韵味、哲思和智慧。
2.人为放大主旨,给予写作智慧
这堂课的选文是由《阳光》《花一把》《我是一支黑色的笔》组成。这三首儿童诗的最后一句有“山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势,升华主旨,意味深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人为放大了这一特点。在《花一把》中,带领学生品析语句中的意蕴。诗句中“除非”一词带有转折意味,致使儿童诗产生了悬念。教师在教学中,把最后一句隐去,用“不完全文本”的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各种创作,发挥想象力,把最后一句诗的作用通过教学设计放大,让他们感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