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以写促读的内涵缺乏准确把握
部分教师在以写促读教学实施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教师教的活动代替学生学的活动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因此学生的写作任务常常不得不被压缩时间完成或直接被放到课后完成,造成以写促读的低效。
这一问题的出现源于教师对以写促读的内涵缺乏准确把握。从学的角度看,以写促读是学生以促读为目的参与写作活动,并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究阅读中的知识与技巧,并获得情感态度的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整个以写促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稍加点拨的作用即可。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遇到写作问题时,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向阅读探求。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更有主人翁意识。
2.混淆了以写促读的目的和手段
在以写促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性指导和写作技巧的传授,将阅读课上成了写作指导课。这样一来,过多陈述性知识的“灌入”,使得学生既不想完成繁重的写作任务,也对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失去兴趣。可见,以写促读目的与手段倒置,会造成阅读目标难以达成。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以写促读的内涵,明确以写促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知晓“写”是通往“读”的手段与途径,为“读”指明方向。
(二)以写促读的教学设计缺乏整体规划
以写促读是“读”的深化,想要准确发现作家在语言组织、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匠心,“写”是很好的选择。然而,在教师设计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写作任务知识指向性模糊或写作任务的完成要求不够明确等造成以写促读教学实施的无效。(www.xing528.com)
1.知识指向性模糊
一次成功的以写促读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领会与阅读理解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时是以“写”促进学生对文体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阅读时可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判断“怎么读”;有时是以“写”促进学生对表达技巧的学习。了解了不同表达技巧具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效果之后,就能更好地揣摩文意。相反,无效的写作任务常常是在教师对通过此活动想让学生学到什么。
2.写作任务的完成要求不够明确
许多教师在进行以写促读教学活动时,选择直接呈现写作任务,而对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思考不做任何提示。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有限,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写作任务会感到无从下手,结果就是硬着头皮写出与教师预设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对于小学生来说,将一种文体改写为另一种文体是相当有难度的写作活动。想要完成这类写作活动,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两种文体在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差异,还要先初步领会“这一篇”的特点。此时,教师在没有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发布写作任务基本等同于“直接发出指示”,于是大部分学生的改写其实就是对原文的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呢?将古诗“改变成短文”的深层目的何在?因此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应根据文章的体式特点和学情,明确写作任务的完成要求。针对难度较高的写作任务,教师可适当为学生补充一定的知识材料或以示例引领学生,避免学生在活动中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的情况。
(三)以写促读的教学过程不完整
也许是因为课堂时间较为紧张,80%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选择将写作活动放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自行完成。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改,批改完就意味着本次以写促读活动“圆满”结束。据访谈调查了解,此时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会选择在班上针对此次写作活动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或将自己的作品与原文对照,或与班级学生互相交流,总之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差异,在了解差异的同时进行反思。这样的交流活动会促使学生二次进入文本探求知识,获得更理想的阅读效果。而如果仅仅完成了“完成写作任务”这一环节,其他环节缺失,必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