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实施依据。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以写促读教学的方向,为了让以写促读有据可依、有标可寻,笔者从课标依据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排特点两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以写促读的课改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写促读的要求
以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为例,第五条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复述与交流活动均可通过“写”来实现。例如,为方便复述,可以先画出能体现故事发展脉络或体现故事中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在交流活动开始前,可以事先根据发言内容列好自己的发言提纲。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第五条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简单描述”“表达感受”“想象情境”等皆可借助“写”来促进“读”。在以写促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习得有助于阅读的知识与技巧。而“写”的作品也可以用来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为下一次的写作任务设计提供参考。
(二)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有利于以写促读
1.阅读策略单元:以写促读方法的运用
阅读策略单元的设置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编排上的特色之一。阅读策略单元通过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引,让学生在阅读时通过做批注的方法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圈划关键句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批注单元为例,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批注。编者的用意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做批注的阅读方法。随后,交流平台为学生点明了批注的效果,总结了批注的方法,还建议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自己做的批注,了解别人对文章的想法,从而丰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2.课后习题设计体现以写促读要求
通过课后小练笔的任务驱动,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进入阅读,习得策略性知识,促进阅读理解。
第一,以写促阅读方法的运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课后习题第二题为:结合课文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批注,写下你的批注并和同学交流。结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要素“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围绕批注的角度展开教学”,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批注的角度与阅读的角度之间的关系,即“于感受处批,促进泛读;于疑问处批,促进思读;于写法处批,促进文本细读;于预测情节处批,促进跳读;于文本对话时批,促进深读”。
第二,以写促文体知识的理解。在四年级上册第26课《西门豹治邺》课文的结尾,编者设计了一个选做题:
剧本主要依靠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写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
《西门豹治邺》原文选自《史记·滑稽列传》,后改写为白话文被选入统编本教材。全文人物个性鲜明,情节一波三折,读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编者设计将这则生动的故事改写为剧本的写作任务,主要目的在“读”而不在“写”。学生在进行将记叙文改写为剧本的写作任务时,必须充分了解两种文体的特点。一是有关于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二是关于剧本的文体知识,编者考虑到四年级学生接触此类文体极少,于是及时搭建了支架,即补充有关剧本的文体知识,为学生写好剧本开头,学生在此支架协助下达成了解文本知识这一“促读”目标。
改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为完成改写任务“不得不”将原文文本内容吸收、内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再以新的方式表达、输出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任务的“逼迫”下自然而然地达到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促读”目标。(www.xing528.com)
3.“交流平台”回顾梳理以写促读方法
“交流平台”是统编教材的新增栏目,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梳理与总结。本着在互动中增效、在实践中内化的原则,“交流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习得相应的方法策略,从而更好地阅读。
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中,编者设置仿写任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做比较”这一说明方法形象、科学、严谨的表达效果。此次写作任务的设置,旨在促进学生掌握有关说明类文章的文体知识。
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介绍一个事物。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2.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在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小。
3.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在同一单元的交流平台中,编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任务:
1.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高年级每个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
2.班里每周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本书。
3.你的好伙伴看到你最近读一本书很入迷,很想知道你读的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遇到以上情况,需要我们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这本书。
在这个写作练习中,编者通过在写作任务后呈现可操作的步骤为学生搭建“脚手架”。陈述性知识让学生“了解”阅读内容,而学生需要通过“写”来完成阅读内容的“实践”层面。编者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关于编写文章梗概的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写作任务中反复操练才能掌握。
在以往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写作练习中,编者很少会主动点拨写作技巧、明确具体的写作对象、创设写作情境、点明写作步骤等。而统编本教材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写作任务的出示有时伴随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具体细致的“帮扶”和写作知识的引领让学生收获颇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