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仅要解读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更要解读自己的学生。笔者通过对课例和课堂教学实录的反思,发现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学习的初始情况和学生的差异,正是由于对学情的分析不到位,导致读写结合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学习的初始情况包括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既不能忽视学生已经进行的读写训练和重复练习,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例如,某教师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假如能回到那个历史时期,圆明园毁灭后你能做些什么,要从皇帝、大臣或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鉴于学生年龄太小,这一历史背景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导致学生无法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对课文的充分理解,没有对他们及时补充历史背景,学生很难给出真知灼见,学生为完成任务也只能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也只是一些陈词滥调,这样的教学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这正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导致教学失败的例子。
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还体现在不能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学生在各个学段有着不同的训练重点,教师如果只从自身的教学需要出发,无视学生发展的特点,则会导致教学问题。以仿写这一读写形式的训练为例,三年级与六年级的要求必然不同,三年级学生仿写时要体现出文本的样式,而到了六年级的仿写不仅仅要求内容或句式相同,难度也增加了。有一位教师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课上,要求学生仿写“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还要联系之前学过的《安塞腰鼓》中的句式“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通过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对比体会,再让学生进行迁移。学生们兴趣盎然,写出许多优美的句子,如“我爱樱花的粉嫩如少女,迎春花的灿烂如日光”“我要大声赞美你——跳远运动员的矫健,长跑健将的坚持,接力队员的团结”。后者的教学不是对三年级的简单附加,而是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的能力的提升。(www.xing528.com)
总之,教师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是教学出现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分析学情应处于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学情,并且教师能够根据学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