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七十多年。通过分析每一阶段音乐课程大纲内容的变化情况,过渡到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音乐课程的发展概况,分析成果对我国中学音乐课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四)音乐课程内容发展的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了很多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详细介绍了我国音乐的一些基本内容,接下来我就中学音乐课程内容知识做一个简单的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我国中学音乐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包括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改革开放飞速发展时期(1991—2000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时期(2001年至今)。

中学音乐课程的发展历程是继承和发展原来的中学音乐教育,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学习苏联的课程模式,进入全面探索时期开始怀疑苏联的音乐课程经验,并探索自己的道路,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尝试建立音乐课程体系,最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五个阶段中,教育部颁布了许多中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音乐课程就是随着不同时期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发展的。通过分析每一阶段音乐课程大纲内容的变化情况,过渡到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音乐课程的发展概况,分析成果对我国中学音乐课程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音乐课程设置发展的启示

从课程设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一直设有稳定的音乐科目。1956年秋调整授课时数,规定初中三年级不开设音乐课;1957年初三恢复音乐课;1958年、1963年初中三年级取消音乐课;1978年只在初一年级开设音乐课;1981年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重新恢复音乐课的开设。从此,音乐课属于初中稳定的必修科目之一。

1981年以来,我国中学音乐课程慢慢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前期初中高年级忽视的音乐课也恢复了开设。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慢慢建立起完整的中学音乐课程体系,对我国美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音乐课程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音乐课程目标发展的启示

课程目标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目标所指的范围很小,主要是指教育目标;广义的课程目标所指的范围较广泛,包括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了多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每个大纲都对课程目标做了规定,但是它们对音乐课程目标的叫法不一样:1950年,称课程目标为培养目标;1956年,将其叙述为目的和内容;从1992年开始,一直将其称为教学目的。

从横向来看,音乐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是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感知力。从纵向来看,音乐课程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音乐课程发展至今,已经删减了比较难掌握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的教学,使音乐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控,教学内容容易了,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音乐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出发,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这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1956年颁发的教学大纲为起点,后来的音乐教学大纲都规定:“音乐课程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但是,在1988年以前的教学大纲中,其培养目标只是提到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提到美育的培养。可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真正将美育贯彻到音乐教育中,它的发展历史较短,所以国家应加强对美育方面的重视。

历次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强调,教学内容与要求要注意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这说明我国的音乐课程目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以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为音乐课程目标的导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

21世纪颁发的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21世纪音乐课程的性质:“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进行的课程改革就是以此课程目标为导向,提出应试教育应该向素质教育转换。新课程标准为音乐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是音乐课程发展的依据。

(三)音乐课时发展的启示

要分析我国音乐课程的课时情况,就要先了解课时是怎么定的。课时指的是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我国以1953年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为起点,规定学校的上课时间用课时制来计算,即每个星期的上课节数。在该教学计划颁布之前,学校是用小时制来计算上课时间的,即每个星期一共上了多少个小时。课时制从1953年至今一直是学校计算各学科上课时数的标准。

1988年之后,我国的中学音乐课程的课时设置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中学每周开设1课时。从横向来看,中学音乐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分布情况为:1949—1955年,稳定在6%以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音乐课程的比重有所下降;1978年之后,音乐课程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中学音乐课程所占的比重先稳定,然后下降,再上升,最后趋于稳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音乐课程开设比例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我国正在调整和精简中学课程,当然音乐课程也包括在内;另一个原因是音乐美育方针被删减,1966—1976年中学音乐教育趋于低谷。

总之,时代背景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超越时代背景而发展。所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向作用,所以我们要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针,推动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音乐课程内容发展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了很多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详细介绍了我国音乐的一些基本内容,接下来我就中学音乐课程内容知识做一个简单的统计。

1950年,中学教学大纲对音乐课程内容的分类比较简单。1956年,音乐的教学内容更丰富,增加了音乐知识和欣赏的学习。1979年,音乐教学内容在1956年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的训练。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1979年的教学内容基本一样,只是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2001年,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的内容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教学就按这四个领域进行,各省、市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文化底蕴、办学条件,自由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没有对四个学习领域的比重做特殊说明。

通过分析上述教学大纲对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定,可以总结出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全面培养学生来设定的,包括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音乐课程内容的完善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完善的速度有快有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处于起步阶段,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以唱歌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发展比较缓慢。2001年,音乐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国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每个领域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时注重唱歌训练,有时更注重音乐欣赏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要坚持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全面发展的总方向。只有坚持中学音乐课程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保证我国音乐课程的健康发展。(www.xing528.com)

第二,从横向来看,中学音乐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音乐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但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随着国家颁布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音乐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的内容逐渐增加。音乐知识从开始仅需掌握简单的记谱知识和简单的理论知识,发展到掌握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与组织形式、音乐的社会功能等全面知识的学习。音乐技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需掌握唱歌技巧,后来逐步增加了听音技能、欣赏与感受技能、创作技能、器乐的演奏技能的掌握。在能力方面,中学音乐课程内容从最初只要求注意唱歌的表现力,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掌握,发展到对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力、创造能力的掌握,要求的范围越来越广。在情感态度方面,情感态度是2001年义务课程标准提出来的,在这之前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及,但是在当时的音乐教学目的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内容越来越具体。

第三,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环境的特殊性等,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总之,音乐新课程标准更适合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适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音乐教学评价发展的启示

200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中学音乐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包括作业检查、随堂考查、期末考核和毕业考核。音乐课程的考核方式从无到有,从作业检查发展到具体的对学生考核和教师考核。音乐评价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在20世纪前音乐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音乐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平时教师和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教育主体即学生的自身发展。从1949年发展到20世纪末,音乐课程的考核对象增加了,但目的还是为了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教师对教育主体的关注较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不能及时地改进教学和指导学生;评价方法单一,对教师、学生、管理者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和以前大纲中规定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它针对原来存在的问题有了较大的改进。除了前面提到的对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考核、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估,还包括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音乐课程建设的评价。评价主体呈现多样化,重视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方式灵活运用,重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评、互评、他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情境性评价、非情境性评价等。

音乐教学评价的方法因音乐学科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采用平时课堂考核、期末统一考核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的课堂考核可以安排在每个小单元小节之后,这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比较轻松的音乐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记录,以此作为随堂考核表现,在快乐中考核,取代原来紧张的考核形式。

期末统一考核,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班级音乐会、音乐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学生和教师一起确定音乐会的主题,节目的选取必须是和音乐相关的内容,可以用歌曲、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将整个音乐会的表演录制下来,大家一起观看,最后一起评议,注重民主性,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这样既发扬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起到了期末评价的效果。

学生自评可以列几项音乐自评条目,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方式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学习音乐的主体,所以音乐评价也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让他们敢于评价。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爱评、乐评的习惯,使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做好导评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及时矫正方向。

音乐课程评价除了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对教师、学校等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内容主要有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目的和业务素养等方面。其中,评价教师教学工作最常用的方式是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是教师从事教师行业最基本的条件,只有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行业,教师才有可能用心教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还要具备音乐方面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音乐课程评价应贯穿于课堂内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课程开发的创造者。良好的学校氛围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也是评价的一方面。总之,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激励与改善功能。

(六)音乐教材发展的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不一样,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音乐教材,有的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地的音乐教材。这一时期的音乐教材主要选取的是歌曲。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依据1956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编写出全国统一的中小学音乐教材。1958年,国家下放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制定工作和教材的编写权限,各地出现了许多自己编写的课程教材,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963年,人民出版社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1977—1988年,教育部组织人员编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五套中小学教材。1988年,教育部鼓励实行“一纲多本”,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编写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材必须符合国家大纲的要求。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对教材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修改。

1949年至21世纪初期,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并且大部分是选择一些外国歌曲,至20世纪末,开始注重民族性,选择歌曲时加入了我国的曲目,还增加了乡土音乐教材,教材内容更丰富,注意思想品德教育,在平时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编写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主要学习识谱知识,教一些感性认识。有了基础之后,学习乐器声乐、器乐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内容更丰富。教材编写工作更规范,从教师自由编写到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并且教材的审查工作也必须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尽管中学音乐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发展得很好,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中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音乐课程的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前期音乐教材建设中出现的不足予以完善。《标准》提出了中学音乐教材编写的六条原则,即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音乐教育也不能停滞不前,音乐课是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合作意识、审美意识等的途径。所以,中学音乐课程的教材建设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改进原来音乐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偏难、知识性过强等弊端。音乐教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音乐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环境的影响。所以,音乐教材的更新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新时期,编写人员编写音乐教材必须了解音乐教材的编写要求,音乐教科书要坚持可接受性。

首先,音乐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音乐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充分重视选材的艺术质量,选择的歌曲和乐曲必须健康、积极向上,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再次,注意教材的宽度与广度。音乐知识要有广度和深度,所选材料本身的知识面也要有宽度,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教材中要体现对学生创造思维及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时,形式要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