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小器乐奏响大课堂-让“小”器乐奏响“大”课堂

让小器乐奏响大课堂-让“小”器乐奏响“大”课堂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历史背景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对有关素质教育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01年6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新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让小器乐奏响大课堂-让“小”器乐奏响“大”课堂

(一)历史背景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对有关素质教育的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99年,为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人才,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我们要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从五个方面对推进基础教育做了阐述:第一,坚持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第二,完善管理体制;第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第五,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2001年6月11日至12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由此,素质教育改革得到了深化。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和结构,构建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新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2005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文件介绍了2005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举措,第一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21世纪雅克·德洛尔主席代表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涵盖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方面内容,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从中可以浅显地看出,教育已成为所有人的事,学生应该是教育的积极参与者。

总之,进入21世纪,社会越来越重视与时俱进,教育也不例外。在全球的教育发展形势和人们对教育理念革新的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改革原有的基础课程,构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二)课程性质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2.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3.实践性

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培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可以使学生扩大欣赏的范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中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培养学生增进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欣赏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生应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2)培养听赏音乐的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四)内容标准

1.感受与欣赏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2.表现(www.xing528.com)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交融感情。

3.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缩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5.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2)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3)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4)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5)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5)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7)因地制宜地实施课程标准

6.评价建议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程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评价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应以课程标准中各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如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学习的方法与成效,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音乐的表现与缩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认识、理解,审美情趣的形成以及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水平等。

(2)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教师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定性述评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置化评价)、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考核方式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它给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对教学评价是这样描述的:“教学考核与评估包括对学生音乐学习情况的考核与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估两个方面。”其考核和评估的内容与2000年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一致。

2001年7月,教育部在《纲要》的指导下,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将“评价建议”用一段小篇幅的文字单独介绍,并从音乐评价的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可以看出,以往的音乐评价只有考核,新课程标准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即明确了采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来考,开始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介绍。音乐教学评价的发展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在20世纪90年代才算在真正意义上出现。在音乐教学评价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四个突出特点:第一,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新课程标准建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采用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等多角度的评价形式。这种多样化和相互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参与态度、知识技能的创造性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评价方式的综合化。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自评、互评、他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运用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可行性进行定量评价,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做好终结性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此外,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或教师的评价也可以灵活采用描述性评价或鼓励性评价,这两种自评方式可以灵活运用。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的特点,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评价应以关注学生自我纵向的发展为重点。第三,评价的规范化。为了规范评价体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原则,即导向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评价学生的学习、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都应该从整体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评价。我们要灵活运用评价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明晰、简便,易于操作和推广。第四,评价内容的具体化。新课程标准将评价内容做了具体的概述,主要包括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还包括课程管理与发展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主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教师的评价主要关注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教学业绩、教育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等。对于在新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分析,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及时完善和调整,从而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自从2001年新课程标准颁发后,我国的音乐课程学习评价较之以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表现为评价体系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和成熟化,为以后的音乐课程学习评价在教学指导、问题诊断、成绩激励、信息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有效作用提供了依据。

(六)教材概况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中学音乐教育迎来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春风。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印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同年9月,开始在全国的中学中宣传使用新教材,在全国中学的实验地区选择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的实验。依照教育部的规定,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分别编写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这套书共18册,每个年级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分为5—6个单元,每单元、每课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教材,这些都是在我国音乐教材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收获。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了教材编写六条基本原则:第一,教育性原则。音乐教材必须具有自身的学科规律,同时也要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第二,以学生为本原则。教材的编写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规律,为其提供展现自己音乐才能的机会,包括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文化知识、表现音乐。第三,科学性原则。教材的编写要重视音乐教材知识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建立符合学生音乐审美认知规律的音乐教育科学体系。第四,实践性原则。新课程倡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的编写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材的难度和分量要适应大部分地区的水平。第五,综合性原则。音乐教材要能反映音乐文化的内涵,所以要加强与其他相关文化的联系,体现多元化。第六,开放性原则。学生要学习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教材中应合理选择传统的、现代的、一般的、经典的音乐。同时,学生也要适当学习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时俱进。现在有80%—85%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其余的15%—20%的教材是地方教材或学校教材。从教材的编写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21世纪的音乐教材的共同特点包括开放性、科学性、愉悦性、综合性和艺术性,这对音乐教材的建设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方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全国统一编写教材的局面,另一方面为出现形式多样、版本多样的教材奠定了基础。

我国出现了已通过教育部审查、适合实验学校课程教学的新教材。国家规定,从2002年起,我国中小学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此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教材,统一编写教材的统治状态结束了。

2001年至今,教育的发展状况良好,在全社会倡导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音乐课程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在当代的社会地位比较高。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改变过去那种盛行很久的应试教育。分析此阶段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和前期的课程标准,我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学的艺术教育;从课程的角度来说,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增加了每周的音乐课时量;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说,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总而言之,音乐课程的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评价方式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在完善和建构中学音乐课程评价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评价体系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适合现在发展需要的评价体系。首先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尽可能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到评价中。其次要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和教师可以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可以灵活采用互评,还可以通过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他评。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生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的培养。第二,中国的音乐教学模式开始走向成熟,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使音乐课程更具有综合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