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烹饪概论》探索和而不同的烹饪哲学

《中国烹饪概论》探索和而不同的烹饪哲学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与“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一对重要矛盾。宇宙间的阴与阳、正与反、刚与柔、大与小之间的矛盾,都是“和而不同”的具体反映,在烹调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袁氏此语道出了中国烹调实践中“和而不同”的辩证法则与调剂规律。在烹调过程中力求众料和而处之的特色,是中国人“寓杂多于统一”的哲学观在烹调中的体现。

《中国烹饪概论》探索和而不同的烹饪哲学

学习目标

1.熟悉饮食中的五行学说。

2.了解袁枚在烹调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和而不同”的辩证法则与调剂规律。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一对重要矛盾。宇宙间的阴与阳、正与反、刚与柔、大与小之间的矛盾,都是“和而不同”的具体反映,在烹调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调和五味并不是为了泯灭五味,而是为了使五味之间相互制约,以求中和而共存,进而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美味。(www.xing528.com)

先民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存在体,它存在于人的生存过程之中,而饮食则是人之生存的本能需要,因此,先民很重视五行与饮食的关系,并把五行与五味一一对应。《尚书·洪范》言:“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文字试图从哲学的高度把人类的饮食活动单独提出,把五行与五味的关系紧密联系,其原因正如朱熹所注:“五行有声色气味,而独言味者,以其切于民用也。”五行之变是天地自然之本,正所谓“在天唯五行”(宋·朱熹《尚书》注)。将人的饮食之需与天地自然之变相联系,反映了中国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哲学思考。在古人看来,五行之间存在着物性相衡的关系,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明人高濂在其《遵生八笺·序》中说:“饮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将五行与五味相配,这是强调饮食须遵循五行之气的运行规律,使五味的调和与人体变化相和谐。史伯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夫如是,和之至也。”(《国语·郑语》)

如此说来,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在“和”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是不分是非而混合一气,是以一端吞灭另一端;“和”是调节是非而使两端趋于和顺,是两端各守其长,各去其短。以金生金,以土生土,以水克水,以火克火,如此等等,都是不可能的;同理,五味的调和重在一个“和”字。袁枚在《随园食单·调剂须知》中说:“调剂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者,有专用酒不用水者,有专用水不用酒者;有盐、酱并用者,有专用清酱不用盐者,有用盐不用酱者;有物太腻,要用油先炙者;有气太腥,要用醋先喷者;有取鲜必用冰糖者;有以干燥为贵者,使其味入于内,煎炒之物是也;有以汤多为贵者,使其味溢于外,清浮之物是也。”袁氏此语道出了中国烹调实践中“和而不同”的辩证法则与调剂规律。在烹调过程中力求众料和而处之的特色,是中国人“寓杂多于统一”的哲学观在烹调中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