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菜即祭奠神祖鬼魅的菜,是中国最古老的菜品,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尧、舜、禹、汤数代的演变,至周形成样板。秦汉开始,它作为古代食礼保存下来,唐、宋、元、明均进行过改制,清代最为规范。辛亥革命以后逐渐衰亡,现今只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清明、中元、除夕祭祖时,能见到一些踪影。祭祀菜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自然(含天象、大地、山石、水火)崇拜、生物崇拜、图腾(古代氏族的标志物,如龙、凤、枫、竹之类)崇拜和祖灵崇拜,以天神、地祗、人鬼、物魅为供奉对象,达到“事神以致福”(通过敬神而得到福乐)的目的。由于代表大自然的神鬼妖魔具有无比的威力,所以祭祀历来被视为“生之本”和“国之大节”,祭祀菜也染上了神秘的色彩。
祭祀菜包括如下类型:一是“福礼三牲”,即认真挑选、整治干净、不加烹调的整牛、整羊、整猪(有时也用鸡、狗等物);二是“福果净水”,即新鲜粮豆瓜果和美酒、奶酪、泉水,多用古朴的瓦陶制品盛装;三是“奠菜冥席”,即献给鬼神与亡灵的供菜和奠席。祭祀菜多称“福物”,器皿通常叫作“礼器”。
祭祀菜的特点如下。
(1)按典章制度的规定准备,工艺古板,不许变更品种,不许增减数量。
(2)风格朴素,注重复古,菜名也遵古制。(www.xing528.com)
(3)有相应的祭奠仪式,多由祭司、皇帝、族长或家长主持,气氛庄严。
(4)祭祀菜品的选配,多因神、因鬼、因祖先嗜好而定,带有“媚神”“媚鬼”性质。
(5)祭祀菜用过后,或抛洒、深埋,或由与祭者分享。后者名曰“纳福”,意为享受神的恩赐。古代祭祀菜和祭祀席甚多,如先秦的“告庙”(帝王出征前祭祖,求其荫庇),汉魏六朝的“祭社(土地神)”,隋唐宋元的“布福”(以全羊为福礼的祭神宴席),明清的“赏赐祭神肉”(即白肉)等。像明代“太庙荐新仪”,则是帝王以新鲜五谷和节令美食,祭祀列祖列宗,从正月到腊月,共12次,分别供奉59种食品,意为“尝新”,表示对祖灵的慰问。
由于筵宴起源于祭祀,早期的宴飨菜多由祭祀菜转化而来,所以祭祀菜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现今不少名菜(如烤乳猪、腊八粥、肉馅馒头、太阳饼),都曾用于祭祀;从现今的一些宴席格局(如钱塘的“上年坟”、山西的“寒食节冷餐”),仍可看到古代祭祀席的影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