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乐侑食:周代宴乐的政治意义

以乐侑食:周代宴乐的政治意义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代的宴饮必奏乐,周人视诗、乐、舞为一体。“以乐侑食”,始于夏朝,盛于春秋。以乐侑食之风盛行当时。究其原因,除周天子、诸侯享乐所需,实有政治目的。《诗经·小雅·鹿鸣》尽写周王与群臣、嘉宾的宴饮场面。(二)宴乐表志宴中奏乐,旨在体现“为政之美”,以乐侑食,还在其次。周之宴乐,以诗歌之。周天子一日三饭,每饭必有不同乐师为之侑食。

以乐侑食:周代宴乐的政治意义

周代的宴饮必奏乐,周人视诗、乐、舞为一体。“以乐侑食”,始于夏朝,盛于春秋。据《左传》载,宋公燕享左师,“左师每食击钟,闻钟声,公曰:‘夫子将食。’既食,又奏,公曰:‘可矣。’”类似此例,于《左传》中记载甚多。以乐侑食之风盛行当时。周人宴中奏乐,常附伴歌舞,而根据宴之内容、形式、参加者诸因素不同,所奏之乐也有所不同。

(一)无事不宴,无日不宴

周人无事不宴,无日不宴。究其原因,除天子、诸侯享乐所需,实有政治目的。通过宴饮,强化礼乐精神,维系统治秩序。《诗经·小雅·鹿鸣》尽写周王与群臣、嘉宾的宴饮场面。周王设宴的目的是什么?《毛诗正义》指出:“(天子)行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佩荷恩德,皆得尽其忠诚之心以事上焉。上隆下报,君臣尽诚,所以为政之美也。”在宴饮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可以从感情上求得妥协中和,使社会各阶层亲睦和爱。通过宴饮礼制,即可昭示尊卑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序的差异,明确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也可以转化由此而产生的等级对立,使各阶层的人们在杯盏交错、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和谐相处,共同为统治者服务。礼,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序,或谓之差异、差别。《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里的“序”指的就是尊卑贵贱之别,故孔颖达释曰:“礼明贵贱是天地之序也。”在宴饮过程中,“序”又通常表现为坐席层数、列食量数以及饮食水平的差别,从而体现出周人政治地位的高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礼数”。在宴饮时,从坐席层数看,公席三重,大夫席两重。铺席者为筵,加铺其上者为席,筵长席短。加铺席数愈多者,其身份愈为显赫。贾公彦在注疏《仪礼·燕礼》时说,周人设宴,大体有四个内容:“诸侯无事而宴,一也;卿大夫有王事之劳,二也;卿大夫又有聘而来,还与之宴,三也;四方聘客,与之宴,四也。”后三种宴虽然与国政事务有涉,但君臣感情笃深,筵席气氛闲适随和。

(二)宴乐表志

宴中奏乐,旨在体现“为政之美”,以乐侑食,还在其次。《国语·卷三·周语下》记载了周大夫单靖公劝谏周景王铸钟的言论,道出宴中举乐之目的所在:“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言以信名,明以时动。名以成政,动以殖生。政成生殖,乐之至也。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之度。”可见,宴中奏乐,如果音乐诗舞不适合宴礼,则会导致朝政紊乱,所以周人对宴中所奏的音乐非常重视。据《左传·襄公十六年》载,晋平公与诸侯在温地设宴,“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然而齐国高厚的诗歌却和诸大夫的舞蹈不相配,让诸大夫以为他怀有异志,决定共同对他进行讨伐。这个例子表明,宴乐表志,既可稳政,亦可乱政。另外,宴中奏乐,可以示礼乐,昭仁人。通过音乐的作用,使尊卑、亲疏、贵贱、长幼的对立转为调和,和谐相处。参加宴饮的人,在宴饮过程中闲适随和,礼数易于淡化,如果有“乐”约束,使宴饮者不能逾礼,各守其位,君君臣臣,时刻以“乐”律己督人。所以宴饮内涵绝不是饮食细故;宴中奏乐,旨在侑助君臣协和,各持礼节,至于天子之乐,非诸侯、国君、公卿大夫所私用。故为君为臣,于宴饮时所用之乐,皆需依爵而定,否则即是逾礼。(www.xing528.com)

周之宴乐,以诗歌之。《诗经》中的篇章,或作为乐歌,或作为舞曲,所唱所舞,须与宴饮主题、饮者心志相合,以达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礼记·乐记》)之目的。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4年,晋人韩宣子受晋侯之托,来鲁聘问,鲁昭公设宴款待之。宴饮其间,“季武子赋《绵》之卒章。韩子赋《角弓》。季武子拜曰:‘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武子赋《节》之卒章”。季武子所歌《绵》,即《诗经·大雅》中的一篇,歌唱大意为“文王有四臣,故能以绵绵致兴盛,以晋侯比文王,以韩子比四辅”;韩宣子所歌《角弓》,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歌唱大意是“取其‘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言兄弟之国宜相亲”;武子又歌《节》之卒章,乃《诗经·小雅·节南山》,“卒章取‘式讹尔心,以畜万邦’,以言晋德可以膏万邦”。可见,宴饮其间,歌《诗经》之曲目,不但是礼之所需,也是表情达意所需,在觥筹交错、表情达意中造成愉快和谐、其乐融融的气氛。

宴中奏乐,举而有序,明礼、侑食,兼而有之,旨在使上下沟通,朝政稳宁,《礼记·乐记》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音乐之道与饮食之道相同,都具有稳固政体的功能,所谓“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正是周人对食、乐与政的关系的体悟。

宴乐不仅要求音律高畅华美、曲调悠扬庄重,而且还要求乐有专职。周天子一日三饭(逢特殊时日或场合还需加饭),每饭必有不同乐师为之侑食。《论语·微子》中有“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之句,其中亚饭干、三饭缭是为天子侑食助兴的乐师。宴乐因时日不同,场合不同,乐师也必然不同,由此可窥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