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也称“中华文化”,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天、地、人“三才文化”。在三才文化中,先民将人置于天地中心位置,其基本文化精神是注重整体思维,讲求平衡和谐,崇尚群体利益,自强不息,开放兼容,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从烹饪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性质、关系看,前者是生产文化,后者是消费文化,饮食文化是由烹饪文化派生出来的。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烹调技艺与富有民族风格传统的饮食风貌。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即已讲究鸣钟列鼎而食,在吃的方面,已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已将美学引入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明。不但在烹调技艺方面,讲究变幻多端,能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制宜,做出色、香、味、形及品种多样的各种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美食来,而且对于吃饭、做饭用的各种饮食烹饪器具,提出了造型精美、质地上乘、典雅别致、卫生实用等要求。
在中国用餐,讲究美食配美器,并佐以抑扬顿挫、入耳动听的优美音乐,使人们就餐时既能获得生理上的极大满足,又能陶醉于美的精神享受之中。如此高雅的饮食情趣,又怎不令人赞美其为“烹饪王国”呢?
中国烹饪从古至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及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近代中国烹饪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
千百年来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历史交流中,中国烹饪文化无不与其关系密切,早在公元前1600年,在中国的夏、商之时,这种交往便开始了。
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前后达十几年之久,了解到了西域的地理、物产和生活情况,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汉使把中华先进科技及饮食文化传到西域,同时把西域的农作物(如苜蓿、核桃、胡萝卜等)引入长安,无形之中形成了政治、经济及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促进。
唐朝著名高僧鉴真应日本之邀,出生入死6次东渡日本,在日本留居10年,在传播唐朝文化及佛学的同时,带去了中国饮食文化,传说日本的豆腐制作及豆制品就是当时鉴真传到日本的。(www.xing528.com)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中国面条有着浓厚兴趣,不但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把学到的手工制作方法带回他的祖国,成为“洋为中用”。他在记述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描述了中国的繁华景象。
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郑和7次航海,出行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行人数众多,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的交流以及烹饪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近代西方游人赫氏,在清朝道光年间,曾潜行中国各地且到达西藏,在其所著的游记中称道:中国之文明者不一端,而尤以中国调味为世界之冠。清末海外盛传中国饮食之风的原因在于“中国烹调法之精良,非欧美所可并驾……”。
现在国外粽子、杂烩、豆腐、面条等都带有中国烹饪的痕迹,说明中国烹饪文化对世界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烹饪于汉唐时传入日本,宋元时传入欧洲,明清时传入美洲和非洲。
(二)现代中国烹饪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1000多万华侨和华裔,在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开设数十万家中餐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接待过数十亿爱好中国饮食的海外游客,并派遣10多万烹调技师出国,这都大大增强了中餐的国际声望。
在中国人发明的成千上万种食品中,有许多已传入世界各国。如茶叶、大豆、豆腐、豆芽、豆酱、面条、馄饨、煎饼、春卷、大饼、油条、米酒等,自隋唐时期开始便陆续传播到邻近的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印度及欧美各国。特别是中国的豆腐已普及到日本和欧美各国,成为继茶叶之后又一世界范围内的畅销食品。
世界烹饪界、营养界、美食界不少有识之士,多次充分肯定中国烹饪是科学,是艺术,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法国当代世界名厨保罗·博古斯曾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菜有许多深奥的学问。”因此,西方烹饪学界和营养学界一再呼吁“东方饮食千万不要西化”“为了美味与健康,请拿起筷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