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宵节的起源及庆祝活动

元宵节的起源及庆祝活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真人初起时,元日无盛大活动,每届此日,仅拜日相庆贺而已。这个故事说明金初女真人还不晓得元宵张灯是欢庆一年一度的节日张灯,直至金人定都燕京后,才仿照汉俗举行挂灯结彩、欢度元宵的活动。金代沿承,每逢此日,放假达一旬之久。所有执役人员皆由官府调配供给铠甲、袍服、器杖等仪物,俱以鲜丽齐整为时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夺人眼目。

元宵节的起源及庆祝活动

1.元旦

元旦亦称作元日。辽代称正月元旦为“乃捏咿唲”,每逢此日,其国俗有拍田鼠的活动。是日先以糯米拌白羊髓,做成形状似拳头大小的饼丸,分赐给每个宫帐各四十九枚。至五更天将放明之时,各帐于所居帐内的窗口把饼丸掷出帐外,然后检点丸饼数目。若逢双数以为吉利,举帐奏乐饮酒以相欢庆;若逢单数则以为不吉利,这时便由巫觋十二人,手执法器,撞铃执箭,绕着宫帐起舞唱歌,同时,在帐内置火炉,于其中爆盐,又引火烧地,拍鼠以消灾禳祸,俗称“惊鬼”,先后凡经七日才告结束。

女真人初起时,元日无盛大活动,每届此日,仅拜日相庆贺而已。自进入中原后,始仿照唐宋以来元日朝见礼仪。此日,百官朝见皇帝庆贺。朝见毕,由皇帝赐宴。每逢此日,放假先后三日。元代亦承袭推行。元人萨都剌有《都门元日》诗记咏此日盛事云:

元日都门瑞气新,层层冠盖羽林军。

云边鹄立千官晓,天上龙飞万国春。

宫殿日高腾紫霭,箫韶风细入青旻。

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觞到小臣。

又傅若金《次韵元日朝贺》诗云:

宫漏催朝烛影斜,千官鸣玉动晨鸦。交龙拥日明丹扆,飞凤随云绕画车。

宴罢戴花经苑路,诗成传草到山家。小儒未得随冠冕,遥听钧天隔䌽霞。

这已经是唐宋以来朝贺诗的翻版了。此日五更朝见在灯光烛影中,满殿冠盖鹄立在丹陛之下,各式仪服、佩饰鲜美华丽,箫韶肃穆的音乐声响彻天际,天子赐百官饮柏椒酒,头插鲜花。宴席间百官献诗,庆祝天子万寿无疆。汉俗旧仪统被吸收,连饮柏椒酒、头簪鲜花的唐代旧俗也被继承下来。

2.元夕

元夕即正月十五夜,俗称“元宵”。金代大约在世宗大定年间,元宵已成为盛大节日,举行欢娱活动,其热闹的场面与观赏情景,亦已与宋代无异了。大定十一年元夕,燕京城中到处张灯结彩,悬挂着制作精巧的珠璎、翠羽、飞仙之类,光彩夺目,中心地带且有用金珠缚扎装饰灯具。此时,城中仕女个个穿着艳丽服装,三五成群齐出观灯,到处人头簇拥,珠翠满街,热闹非凡。如此盘游赏灯观乐一直连续三天,直到元月十八日才尽兴而止。元夕赏灯是燕京旧俗,这时已完全被金人吸取。早在金初,女真人还不知道元夕放灯为何事。据《大金国志》记载:太宗己酉岁,有僧人从南方被俘,送到金国,元宵之际该僧人用竹竿挑灯球挂在门外以观赏,不料为金太宗所疑,猜想僧人是南人奸细,用挑灯结彩作为信号,意图谋反作乱,遂杀死了僧人。这个故事说明金初女真人还不晓得元宵张灯是欢庆一年一度的节日张灯,直至金人定都燕京后,才仿照汉俗举行挂灯结彩、欢度元宵的活动。[1]

元代亦有元宵节的庆娱活动。据《元史·张养浩传》记载:在世祖忽必烈统治的三十余年间,每当元宵到来之际“闾阎之间,灯火亦禁”,但此后渐染华风,乃有元宵赏灯的开放。英宗时,且欲在“内庭张灯为鳌山”以作欢娱观赏之乐。

3.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春天的开始,时间约在公历2月4日前后。此日辽代民间仍沿唐以来旧俗,有鞭春牛的活动。妇女则进春书,又在青缯上描制出飞龙或蟾蜍等吉祥物图形,张挂在厅堂屋壁,春书上面书写着“宜春”两字,以庆祝春天的到来。金代沿承,每逢此日,放假达一旬之久。

4.人日

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民间习俗流传的说法,正月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马日,六日为牛日,七日为人日。

辽代人日民间有占气候的习惯。若此日天色放晴,认为是上天表示吉祥,天阴则有灾祸。民俗家家煎饼,在庭阶上露天进食,称为“熏天”。

5.二月八日佛生日

相传此日在佛教的典籍中是佛悉达太子生日。

辽代佛生日官府及各州县寺庙中均把木雕佛像扛抬街市坊巷间游行。游行时,香火缭绕,旗幡拓展,音乐鼓吹弹奏,声彻街衢。佛徒们借此机会做佛事。

元代佛生日改在农历四月八日。是日,元在大都城西高梁河迎请佛像。京府富豪人家尽出所藏珠玉奇玩狗马、器服等物,以及俳优乐队、百戏杂耍为乐。其时,禁卫人员、中宫贵人、富豪人家,家家张设帏帐观看佛像游街,城郊之间“庐帐蔽野”。诸王、近侍贵臣穿着丝织锦服,鲜艳夺目,他们跨着骏骑,互相夸耀豪华富盛的气派。此日,僧寺居民所花费的钱财以巨万计。[2]

6.二月十五日游皇城

这是元代独有的节日娱乐活动,为经常性举行的盛大佛事。起源于至元七年,由帝师八思巴的建议而举行。届时,在大明殿御座上设置的伞盖一顶,用素缎泥金梵字书写“镇伏邪魔护安国刹”字样于其上。此后,每逢此日均于大殿启建的伞盖,用各色仪仗、社直迎引出宫,周游皇城内外,其用意是“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此种迎白伞盖、游皇城的活动,规模盛大,靡费巨资。其具体的游行规模及过程大略如下:

每届二月十五日,由宣政院会同中书省奏请,奉旨后移文枢密院,拨伞鼓手120人,殿后军甲马500人,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人员500人。宣政院所辖各宫寺360所,各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佛像坛面有360坛,每坛有擎执抬舁26人,钹鼓僧12人大都路掌供应各色金门大社120队。教坊司云和署掌大乐鼓板、筚篥、龙笛、琵琶、筝等七色乐器400人。兴和署掌伎乐女子杂扮队戏150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150人。所有执役人员皆由官府调配供给铠甲、袍服、器杖等仪物,俱以鲜丽齐整为时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夺人眼目。其队伍出行,自首至尾排列长达30余里,都城士女,家家出动聚观。及至出动之时,由礼部官员点视各色仪仗,刑部官员巡察纠查喧闹,枢密院官员分头把守城门,中书省官员则派员督视。朝廷各机构官府人员几乎都被动员起来。

但是在十五日游皇城、做佛事前二日,即已开始了做准备的工作:先在西镇国寺举行“迎太子,游四门”,从寺庙中抬出高大雕塑佛像及仪仗入城。前一日,由帝师率喇嘛僧500人,先在大明殿击钟磬做佛事。

至十五日正式出游时,恭请白伞盖于御座,奉置在装饰艳丽的宝舆上,诸仪仗队列仗于殿前,诸色社直及诸坛面均排列在崇天门外,迎引出宫后至庆寿寺素食斋饭。食罢,起行。其经游路线从西京门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载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行,皇帝、后妃、公主等人于五德殿外搭建金脊五殿彩楼观看。

游行结束,诸仪仗队、社直送伞盖还宫,重新安置在御榻上。帝师与众僧侣又做佛事,至十六才罢散。

这种靡费巨大的游皇城做佛事的游行活动,先后举行凡四日,每年举行是常态。此外,在夏季六月,中京和上京两地亦举行类似的迎游活动。不过规模场面却要比大都的热闹情景小得多了。[3]

7.三月三日上巳节

这是汉族传统的上巳日,辽人称为“陶里桦”节。此日契丹国俗举行走马射箭的活动,与汉族传统的“曲水流觞”有异。其活动方式是:刻木兔作为标识,安置在固定地方,参加活动的人们分为两队,各依次走马,引弓射木兔,先射中为胜,后射中为负。胜负较量定局后,输队下马排列成行向胜队下跪,进酒,胜队时列坐马上,捧酒而饮。此种活动辽人亦称为“兔射”或“射兔”,射罢,尽兴而散。此种寓武事于节日的游乐活动,与唐宋上巳日春游,踏青赏花、曲水流觞等习俗颇有不同,这也是与游牧民族质朴尚武的风气有关。(www.xing528.com)

金代三月三日游乐活动则承宋旧俗。上巳与寒食两节相连,放假五日,让官民们祭扫祖先坟墓,进行春游观花等活动。

8.端午

即五月五日,亦称“重五”“重午”。辽代此日有举行重午朝仪的活动。届时皇帝升殿朝见百官,身上佩带长寿彩缕升座,并向契丹、汉臣赐寿缕,以表示庆赏。据《辽史·礼志》记载:此日午时,宫中把采艾叶和绵着衣等七事奉献给皇帝,皇帝亦赐北、南臣僚各三事,然后君臣宴会、张乐。由膳夫进艾糕,以五彩丝绳缠臂,称为“合欢结”,又以彩丝制成人形,簪在头上称为“长命缕”。显然这是把汉族端午的传统习俗与契丹旧俗相结合起来的一种仪制吧!

金人除吸取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日还有特殊的祭天之礼、射柳之俗、击球争胜等活动。拜天即是筑坛台向天神跪拜祈祷。在此仪式完成后,众人即齐集于球场,场上插柳枝,柳枝削去树皮,露出白色,离地数寸挂起。参加射柳活动的人,以尊卑为次序,驰马弯弓举行射柳。若射中并折断柳枝者为胜射,不中、不断者则为负射。射柳进行之时,四旁击鼓助威,射毕还要举行“打马球”的活动,这就与体育娱乐活动结合起来了。宋人《三朝北盟会编》卷3记载金人的节序说:

其节序,元日则拜日相庆,重午则斫柳祭天。

《金史·世宗纪》则载此日的活动是:

重午日,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

击鞠,即击球,亦称打马球,系唐以来旧俗。至于祭天、射柳、击鞠三者依次举行,则是金代女真贵族一项盛大的活动,[4]有君臣共乐之意。每逢此日,朝廷放假先后一旬,可见其重视程度。

射柳活动除端午节外,金人在七月十五中元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节日中也重复举行,后不再赘。

各民族的风俗是相互渗透的。元明时代北方端午节就有吸取金人射柳之俗。明永乐年间,宫中有“剪柳”之戏。剪柳即是由射柳演变过来。又明代北方民间还有将鹁鸽藏在葫芦里,悬挂在柳枝稍上,人们弯弓射葫芦,如射中葫芦、鹁鸽飞出来为胜,否则为负。[5]这种民间比赛通常在端午节时举行,恐怕亦是金代女真人射柳旧俗的遗存吧!

9.夏至

民间俗称“朝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到来之始,此后天气转暖。辽代此日妇女有进彩扇、制粉脂囊互相赠送的习俗。

10.七月十五日

此为传统的“中元”节。辽丹旧俗有迎节、送节之俗。先期二日,皇帝在宫廷西三十里地面处择地设立帐幕以备住宿,并准备好酒馔等食物。次日,随从诸省卫军、诸部落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届时,有司奏契丹乐,君臣终日宴饮不息,至夜始罢,皇帝驾回行宫,称为“迎节”。至中元日,再重新聚会,百官,大宴,奏汉乐。彻夜宴饮至十六日清晨为止,皇帝再往帐幕中住宿一宵。随从诸军、诸部落跳跃欢舞,高呼大噪,称为“送节”。金代女真人于此日举行祭天、射柳、击球活动,放假达一旬之久。[6]

11.中秋

唐宋以来中秋传统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金元时期,仍沿承此传统习惯。

元末有民间谣传,蒙古统治者为挽救其垂亡统治,不准百姓私藏武器,规定居民十家只能合用一把菜刀,由此百姓怨声载道。高邮人张士诚号召群众起兵抗元,暗中约定中秋前夕,每个月饼中夹着写有起义日期的小纸片。及中秋之夕,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便一齐动手,拿起菜刀,揭竿而起。元末,浙江台州人方国珍起兵抗元,民间亦有此类传说。有人据此论证说“明清吃月饼之风大兴”是为了“纪念这一群众反元起义的节日”,但此说牵强附会,因为吃月饼的风俗自唐宋以来即已盛行,明清只是沿承传统的习俗而已。民间传说吃月饼、抗元兵只是借此以表示驱逐鞑子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已。

12.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九登高,持螯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这是唐宋以来的习俗。

辽代,重九日杂有契丹民族的特色。此日,辽帝率领蕃汉群臣及部落进行围猎射虎的活动。围猎时,以获得猎物多少为胜负,多者为胜,少者为负。射毕,选择高阜之地立帐幕,辽帝赐蕃汉臣僚饮菊花酒,以兔肝、鹿舌为美馔,又研茱萸做酒,洒在帐幕和门户之外以祛禳邪秽。《辽史》卷10《圣宗纪》有重九日骆驼山登高,赐群臣菊花酒的记载。

金代,是日则举行拜天、射柳、击球活动。每逢此日,前后放假一旬。

元代蒙古人于此日举行祭天活动,致祭时,洒马湩告天。不过其活动比较简朴,据张德辉《纪行》所载:“每岁唯重九日,四月九,凡致祭者再,其余节则否。”

13.冬至

这是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在辽代,契丹族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是日有拜山神活动,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和酒,辽帝率臣僚亲往或遥拜黑山神灵。黑山在辽北境,据称该地是契丹国人死后魂魄所聚之处,为黑山神所掌管。其致祭犹如汉人之崇拜泰山,故每年此日,要作隆重祭拜。其仪制是:先期由五京各进奉纸人、纸马、纸甲等冥物万余件,作为祭祀之用,祭祀时即行焚烧。民间对黑山神既崇拜,又敬畏,非祭祀之日不敢近山。金代亦有冬至祭祀活动。每逢此日,放假一旬。又金元时代俗文学中有各种节令散曲,亦可见一代风俗。[7]

14.其他时令节日

二月一日中和节,此日国舅族萧氏设宴招待国族耶律氏。至六月十八日,耶律氏复设宴回请国舅族萧氏,相互庆贺以示亲睦友爱之情,每年习以为常。

八月八日,契丹风俗于此日宰杀白犬埋于寝帐前七步的地下,入埋时将白犬嘴巴外露在地面上,经过七日即为中秋节。乃移寝帐于埋葬白犬之处。此种习俗当是巫术中的避邪活动。

十月十五日,亦有遥祭木叶山的拜神祭天活动,此前先由五京各进奉纸制小衣、甲、枪、刀、器械一万副。届时,辽帝率群臣遥望木叶山,用契丹字书状祈祷并焚化,用以致祭祖先之灵,这是寓有纪念耶律阿保机开国尚武,以兵定天下的活动。

十二月八日,乃佛教俗称“腊辰”日,或“腊八”日。是佛教传统节日。是日辽帝率契丹、汉人、北南臣僚并着军服,于戊夜坐朝作乐欢饮,彻夜不息。酒罢,百官各按其品阶官位,由辽帝颁赐给甲仗羊马等物。

在辽金元时代,契丹、女真、蒙古各族统治者对汉文化传统习俗的吸取程度各有不同。他们之间的风俗也有彼此仿效之处。略言之,辽代所保留的契丹旧俗最多,在史籍上且有系统的记载,金元则较少,史料亦无系统记载,这反映了他们汉化程度的深和浅。按理来说,本民族旧俗保存逾多,则对汉俗的接受就愈少。这种状况当与契丹、女真、蒙古族的统治时间和地域的广狭有着密切的关系。辽代统治中心在北方临潢,所得汉地仅为北方燕云十六州之地。汉族民众在其统治诸民族中仅为一人数不很多的民族,故契丹能长期保留其旧俗;而金、元统治地区逐步由北方黄河流域到达江淮岭南的广大区域,汉地旧有习俗风尚的影响力大,经济又高度发展,故金元的旧俗在史籍上的反映,特别是在时令节日中显得比辽代减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