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现实认识不清,只看到一些个别事物和表面现象,弄不清本质,搞不清丑恶现象产生的原因,更不用说去纠正它了,因而陷入绝望之中,于是产生了所谓“先锋主义”派。他们认为必须把旧文学和艺术的传统一扫而光,建立完全新的艺术形式。他们采取的是表现主义方法,即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采用歪曲的形式来描写实在世界,或用幻想式的反常形式,或用怪诞手法处理形象等。表现主义未能上升到具体地表现现实的高度。但是也有些艺术家,例如德国的布莱希特、法国的阿拉贡、智利的聂鲁达等,克服了“先锋主义”派的“左倾”幼稚病,变成了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实主义文学潮流还是有了很大发展,一些负有国际声誉的作家写出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在现实主义作家中,有一些人摆脱了战争梦魇的纠缠,变成了革命者;但也有一些人,由于害怕新的斗争、牺牲,未能克服内心世界观的冲突。他们以厌恶的眼光看待扬扬得意的资产者,把虚伪和凶狠的资本主义世界看成是不可理解的紊乱,但又不去同它斗争,而是到友谊和爱情中,到普通底层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善良性格中去寻找世外桃源。这种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同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中,也产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
法国文学也像其他许多欧洲国家文学一样,受着“先锋主义”的影响,安德烈·纪德的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年),尽管存在着颓废主义情调,却包含了对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道德的尖锐批评。罗曼·罗兰则逐渐摆脱抽象人道主义思想,转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在长篇小说《母与子》中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共产党影响下的一批进步文学家,他们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反对法西斯威胁而进行斗争。亨利·巴比塞的长篇小说《火线》(1917年)和《光明》(1919年),不仅描写了战争的恐怖,而且描写了战争中的人,描写了人怎样认识战争,并准备公开反对战争。
在英国文学中,“先锋主义”的著名代表是詹姆斯·乔埃斯。他的小说《尤利西斯》(1922年)描写了都柏林三个居民一天的生活。乔埃斯断定资产阶级文明已经走到绝境,但同时他却找不到出路。在他的创作中,“意识流”的方法表现得最充分。萧伯纳在其优秀剧作《伤心之家》(1917年)中预言了更强烈的爆炸必然发生,最后将使“伤心之家”归于毁灭。1929年,萧伯纳创作了尖锐批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剧本《苹果车》。在萧伯纳的全部创作中,贯穿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精神,但未能指明改造社会制度的真正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艺术创作乃是描写英国资产阶级家庭——福尔赛的故事。这是一连串的优秀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是揭露资产阶级堕落和腐朽的杰作,是资产阶级崩溃的哀歌。理查·奥尔丁顿是英国“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他在长篇小说《英雄之死》(1929年)中,塑造了一个参加世界大战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很快看出资产阶级爱国主义之虚伪,被大战弄得精神颓丧、意志消沉,而迎着敌人的枪口走去的英雄。作品的基调灰暗颓丧。
十月革命以后,在美国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学潮流。美国著名政论家、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里德(1887—1920年)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这部作品描绘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歌颂了新世界的诞生。美国“迷惘的一代”文学最著名的代表是海明威。他刻画了大战后迷惘苦闷的青年一群。其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和《永别了,武器》(1929年)等。海明威的思想在后来发生了变化,他同情美国劳动人民的斗争,参加了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写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剧本《第五纵队》(1938年)和长篇小说《战地钟声》(1940年),使他超越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水平。“迷惘的一代”文学的著名代表还有福克纳和斯科特·费茨杰拉德。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曼和托马斯·曼兄弟、列昂·弗希特万格等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小说表明了反法西斯的立场。雷马克是德国“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他的《西线无战事》(1929年)是为一次大战的牺牲者写的杰出的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
战后在东欧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重要问题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迅速博得了世界读者的赞赏。捷克斯洛伐克的讽刺小说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在1923年写出了长篇小说《好兵帅克》。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的捷克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情节线索,广泛揭露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凶恶专横及其军队的腐败堕落。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帅克这个绝妙的典型。《好兵帅克》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近30种文字,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www.xing528.com)
十月革命后,在日本文学史上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有批评家兼第一个苏联文学的翻译家藏原惟人、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等人。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和《三月十五日》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时期的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经历着危机,作家和诗人们陷入了个人感情、心理分析和自我反省等狭窄的框框之内,或者为了逃避现实而转入历史题材。其中有些人自杀,以了终生。
海明威
20世纪前半期电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艺术进化的新天地。1895年电影发明后,电影艺术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是生产电影影片的主要国家。战争开始以后,欧洲国家由于缺少原料,美国成了影片的主要生产国。大战结束的时候,查理·卓别林的滑稽片、汤·英斯的草莽骑士、道格拉斯·范朋克主演的惊险片和玛丽·璧克馥的感伤片充塞了世界各国的银幕。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城郊的电影制片厂的集中地——好莱坞成了美国经济和国家出口的重要部门。20年代是无声电影,30年代出现了有声电影。最初的有声电影只是把舞台演出机械地搬上银幕,被人们称为“百分之百的对话”影片。无声电影的伟大成就几乎为人们所遗忘或抛弃。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年代,好莱坞的电影竭力使观众脱离痛苦的现实。它拍摄了一些以场面宏伟、布景豪华,并以舞女来吸引观众的音乐影片;也拍摄一些描写强盗的影片和恐怖影片。只有少数导演创造了美国电影艺术可以引为自豪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查理·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几部电影充满了对“小人物”的热爱、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尖锐讽刺。
在法国,20世纪30年代的优秀影片如《巴黎屋檐下》《最后的亿万富翁》《马赛曲》等是由雷·克莱尔、让·雷诺阿等这样一些现实主义导演摄制的。这些影片通常是悲剧性的宿命论题材,反映了当时法国面临严重考验而无准备的社会情绪。在英国的电影艺术中出现了约·格里尔森导演拍摄的许多光辉的纪录影片。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后,电影变成了希特勒法西斯的宣传工具,有名望的电影工作者几乎全都流亡国外。
在音乐和美术领域,资产阶级文化衰退的明显表现,就是表现主义的盛行。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打着达到最大限度表现力的幌子,用歪曲的、变形的形式来描写实在世界。在音乐中,追求夸张地表现感情、以致达到歇斯底里的紧张程度,对一些可怕的、病态的、不正常的东西过分地感兴趣,这在歌剧和声乐中尤为突出。在美术作品中,人被描写得越来越野蛮,精神和肉体越来越衰退。这些作品只能散布悲观失望情绪和消极思想。在资本主义各国,也出现过一些进步的艺术家团体,它们反对形式主义流派(表现主义是形式主义流派的一种)的颓废势力,反对宣传法西斯思想,主张发展革命艺术。1937年,西班牙画家帕布洛·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小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遭到纳粹德国飞机的轰炸,在短短的15分钟内死了几千人。毕加索在听到这场惨剧之后开始创作这幅画。这幅画虽然具有抽象派象征主义的形式,画家没有绘出一枚炸弹,也没有绘出一滴血,但是整个画面是对于战争和暴行的控诉,是毕加索对于法西斯暴徒一个愤怒的、富有表现力的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