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发生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反复的搏斗的历史转折时期。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第二,法国大革命催生了浪漫主义思潮。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出现了以贡斯当(1767—1830年)和斯塔尔夫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使人们对未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大革命的后果使不同阶级的心理和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贵族们在大革命后感到失去了天堂,于是便出现了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表现出来对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资产者、小资产者则因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图景无法实现而失望、苦闷和彷徨。相反,一些拥护革命的作家则对革命和未来充满了激动和期盼。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德国图宾根的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拿文学报》刊载了有关大革命的政治著作,《柏林月刊》征集对人权的争论文章。这些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三,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人的精神具有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实体和整体的理解天生的能力。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至于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从另一个角度给浪漫主义输送了思想。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在揭露资本主义种种弊端,否定现行社会合理性的同时,都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他们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并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测和乐观憧憬也使浪漫主义有了精神依托。
浪漫主义就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即扬弃了古典主义所崇尚的理性,推崇主观、情感的世界,充分表现自我与个性。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大胆发挥主观想象力,以强烈的情感,抒发对大自然、对人的自我感受。由于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差异,浪漫主义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大流派。消极浪漫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向英、法蔓延。19世纪初积极浪漫主义取代消极浪漫主义,成为西方文学运动的主流。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
在欧美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开始引荐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麦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各国的浪漫主义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主要代表及其成就。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和威廉·布莱克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他的《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国诗坛。但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另一位诗人骚塞的诗歌极富古幽之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过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乔治·拜伦(1788—1824年)和雪莱(1792—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剖析,发人深省。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1801年)、蒂克(1773—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得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三百年的民歌。雅各·格林(1785—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1859年)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成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形成了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不很明显,但风格变化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格林童话》(www.xing528.com)
在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里昂(1768—1848年)和斯塔尔夫人(1766—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斯塔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地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雨果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地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葬礼。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大仲马(1802—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在俄国和东欧地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深受西欧影响。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莱蒙托夫(1814—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1855你)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美国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差异,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爱默生(1803—1882年)和梭罗(1817—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年)和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年)为代表。霍桑的《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耗费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的诗集《草叶集》,歌颂了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麦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有以下四个思想特点。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新精神。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但浪漫派并不重视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崇尚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他们把自然看做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也有四个。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它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费希特的论断是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它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有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表现之一,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熔于一炉。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思潮对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做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地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就浪漫主义思潮所涉及的广泛性而言,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思潮,而是涵盖了艺术的其他门类。在美术界,英国的康斯太布尔和泰纳分别以《德达姆的溪谷》和《国会大厦的燃烧》等浪漫主义作品享有盛誉。法国画家热里科和德拉克洛瓦创作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绘画,表达自己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理解,前者以《梅杜萨之筏》为代表,后者以《自由在街垒中领导着人民》为杰作。浪漫主义的乐坛名家更是出类拔萃。有音乐泰斗贝多芬、歌曲之王舒伯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和舒曼、法国音乐家柏辽兹和圣·桑。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风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剧热情奔放。他们都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文学和艺术各门类之间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声势浩大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风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